「有空吃個飯」、「再聯絡」、「一定約出來好好聊聊」......人際互動中的客套話是一種安全的社交默契。意謂著「我不討厭你,我們未來有很多可能」,但更多是無疾而終。我們既不想沒有禮貌但也沒有太大的興趣跟對方深入互動。
有次在商展上,一位公司老闆為我引薦一位小有知名度的名人和助理。大家客氣的交換名片時,助理就聊到,名人特別教待他每次拿到新名片,三天內一定要發信給對方聯絡。接著名人就分享他為什麼堅持這麼做的理由,包含禮貌和尊重別人。
當下在旁邊聆聽的我,就順口說,這真是好習慣,我一定要學起來。名人看了我一眼,沒有多說什麼。但事實是,等我再想起要發封信給名人時,已經是那次碰面後的二個星期。我懊惱自己成為名人所說那個「沒禮貌」的人。即便自認自己是個重視承諾的人,但一部分的我,說過就忘,漫不經心或純粹的懶惰。然而內心深知,因為覺得名人跟我沒有直接關係沒有連絡的價值,所以我在會場當下所說的話只是虛浮的客套話。
當下在旁邊聆聽的我,就順口說,這真是好習慣,我一定要學起來。名人看了我一眼,沒有多說什麼。但事實是,等我再想起要發封信給名人時,已經是那次碰面後的二個星期。我懊惱自己成為名人所說那個「沒禮貌」的人。即便自認自己是個重視承諾的人,但一部分的我,說過就忘,漫不經心或純粹的懶惰。然而內心深知,因為覺得名人跟我沒有直接關係沒有連絡的價值,所以我在會場當下所說的話只是虛浮的客套話。
那次的經驗,讓我深深明白,「記得」這件事情與我的出發點和是否用心有很大的關係。
即便從此之後,我與這名神父再也沒有任何交集,但這短暫的互動卻給我留下相當好的印象。
「有空吃個飯」、「再聯絡」、「一定約出來好好聊聊」......人際互動中的客套話是一種安全的社交默契。意謂著「我不討厭你,我們未來有很多可能」,但更多是無疾而終。我們既不想沒有禮貌但也沒有太大的興趣跟對方深入互動。
一位工作上的老前輩曾私底下跟我分享,他已經什麼都擁有了,卻在夜深人靜失眠時常常會想,「這個時候誰會記得他呢?」話畢後,有種莫名的孤單惆悵。
記得別人的需要,是一種冒險,冒著對方其實根本不在乎「我們的記得」的危險。又或者「拿熱臉貼冷屁股」的危險、「被拒絕」的危險。但有時候,我們的「記得」會成為人與人關係中溫馨美好的一記推手。
我所居住的大樓裡,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位鄰居主動幫大家掃樓梯。沒有人給掌聲讚美、也沒有任何酬勞,他就這樣默默的做著。幾次在樓梯間和正在清掃的鄰居擦肩而過,匆匆說聲謝謝,對方也客氣的回應「沒有什麼啦!」
那天,我突發奇想,鼓起勇氣敲鄰居的門,遞上剛買的有機蔬果,表達感謝。禮物是微薄的,想傳達的只是「我記得你的付出,謝謝!」鄰居驚喜我也開心。再一次的,我們在樓梯間碰面時,彼此的問候和笑容更為自然真摯。
前段時間接到一個老朋友電話,他說只是想起我曾提到工作上有些挑戰,想關心一下後來發展如何。老朋友的「記得」,雖然無助於工作上的瓶頸,卻溫暖了我的心。我們確實無法得知誰會「記得我們」,但或許可以從「記得別人」開始......
我練習在手機的TO DO LIST裡,除了寫下代辦事項,也寫下一些對人的「記得」:A說想約下午茶、B想換髮型想找人做軍師、C準備要做媽媽、D常外食很久沒吃到家常菜了......。不見得我都有機會完成這些對人的「記得」,但這些備忘都提醒著我,生命中不單單只有自己忙碌的工作和時間表。保持「記得」別人的需要,讓我的心保有一種柔軟和溫度,也能轉換視野看到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