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廠不像整車廠有品牌,能見度低。對投資人而言,這意味著未被發掘的潛力,有額外的利潤。
兩周前在九三八期提到物聯網、大數據與機器人三合一的趨勢,概念易懂,但是要能實踐才有意義。其實生活中,有個常見的物品,恰好是這三大趨勢融合的樣品,汽車是也。
汽車產業是最早把機器人應用到生產線的產業,一來是對產品的精密度要求高,二來是這產業不只薪資高於平均許多,也是工會力量最強大的。因此經營者有誘因,願意投資大金額在設備升級,成果就是汽車當領頭羊,帶著自動化、機器人產業往前衝。
就統計上來講,台灣的汽車業很弱,幾家車廠,年產量都是幾萬輛而已。從消費端來看,一年的總銷量也不到四十萬輛,約略是大車廠暢銷車種一年的銷量。雖然裕隆、福特都號稱有外銷實績,但那都是久久一次,賣個幾百輛,留個紀錄,沒有實際意義。
可是台灣的零件製造能力很強,背靠著世界級的石化產業,在塑料相關部件,是有競爭力的。
汽車這個產業很封閉,排斥新加入者,就算常常有公司倒閉,但是廠家寧願從倖存者找供應商,也不願意接納新加入者。所以台灣的零件廠,通常是以維修市場,作為進入的途徑。以零件廠股價最高的為升來講,生產的胎壓監測器已經是歐、美、日政府規定驗車項目的標準配備,可是只能供應給維修廠做副廠零件,還是打不進汽車廠的供應鏈。突破口在中國,第一個進入年產百萬輛汽車主流市場的公司是正新輪胎。另一家東陽,則是與中國一汽成立合資廠,也成為一級供應商。
新車市場與後車市場比起來,規模大許多,差異以十倍計。就算毛利比較低,但是擴大的量乘上打折的毛利,總的獲利還是倍數成長。從過去十年正新的財務與股價表現,明顯呈現這個跳躍式的變化。
中國汽車市場有多大?經歷這十幾年兩位數的高成長,已經是年產兩千萬輛的市場,還有成長空間嗎?
假如讓賣工具機的公司發言人來講,一定會用美國平均兩個人一輛車這種統計來畫大餅,市場的極限肯定還有很多倍。
實際上,以北京、上海的塞車狀況,中國不可能採取相同的政策,相反的,中國已經加大力度,在各地建地鐵、拉高速鐵路,就是要降低未來經濟成長後,對於汽車的需求。簡單的比喻,汽車產業要的是洛杉磯那種家家戶戶至少兩輛車的未來,中國政府要的是紐約市便捷大眾運輸系統的低耗能。
中國發出的各式駕照將近三億張,如果用一張駕照一輛車、十年換車的頻率來估,最終將是年銷三千萬輛的市場,還有五成的成長空間,不算太差。個別車廠的成長會更高,因為現在百花齊放的市場一定會被整合到只剩個位數,而且小車的占比會下降。也就是說,產值的成長,會比車輛數的成長更高。
零件廠不像整車廠有品牌,能見度低。對投資人而言,這意味著未被發掘的潛力,有額外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