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在美國停止QE後,直接拉高印鈔票的速度,但日本存在銀行體系的呆錢就達上百兆,無法用於投資民間企業,如何刺激成長?
根據其他國家經驗,日本國債的比例,應該讓該國債信破產,債息飆高,借不到錢,出現可怕的通貨膨脹,甚至造成嚴重的政治風暴等。但是這些都沒發生,日本央行在美國聯準會宣布停止量化寬鬆之後,直接拉高印鈔票的速度,準備以這個再度創下「日本第一」的紀錄。
對於這個國債悖論,大前研一提過一個可能的答案,就是日本人太愛存錢了,而且是不用大腦地存,類似老祖宗把錢埋在土裡的那種方式,把到手的錢,存在全球利息最低的日本郵便。誇張到連金、銀婆婆領到的養老金,都存了五成以上。
年輕的讀者可能不認識金、銀婆婆這對姊妹花,創下活最久雙胞胎的世界紀錄,二○○一年去世的銀婆婆一生橫跨十九、二十、二十一這三個世紀。百歲的金、銀婆婆把領到的退休金,以最大可能省下來、存到郵局去,理由是替以後的生活費做準備。
二十歲不買哀鳳(iPhone),把錢存起來準備買房是美德,百歲人瑞把錢存起來當退休金?政府給的退休金都花不完了,還要累積銀行存款,這會不會太誇張了。
金、銀婆婆不是特例,每年日本政府都可以收到幾百億日圓,因為無人繼承的幽靈存款。大前研一認為,存在銀行體系上百兆類似的呆錢,只能滿足存款者看著虛幻的安全感,不能拿來投資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或改善生活條件,是最浪費的資源。
在這樣的環境,存款者缺乏用錢的誘因,借款者又沒有融資投資的意願,日銀就算把量化寬鬆的目標再提高一倍,還是無法達到理論上,貨幣政策寬鬆刺激需求成長的目標。事實上,從九○年代之後,日本自己的經驗就是最好的證據。光印鈔票,缺乏創業者來發揮資源的功效,終究只能苟延殘喘。
這些貨幣政策或景氣對策,本質上都和心肺復甦術相同,希望急救之後,經濟體/人體的功能可以恢復運作,而非一輩子綁在機器上。想要救人,不是多提供急救的氧氣,應該是讓身體恢復正常運作。單純的貨幣寬鬆,就只是提供葉克膜足夠電力而已。
日本的經濟難以受益,那麼多印出來的鈔票,便宜了誰?由於根源是缺乏投資意願,那麼就是投機客上場表演的時候。
從安倍/黑田體制發功以來,勝率最高的操作模式就是借日圓,買美元資產。保守的就買短期美國政府債,看起來名目利率不高,但還是比日圓的貸款利率高出一趴多。這個一趴,可就是台灣銀行業拚死拚活,還要承擔倒帳風險,才賺得到的利率差。然後,真正大賺的匯率差。當年借到日圓,用九十日圓換一美元;嘗到甜頭後,繼續用九十三日圓、九十五日圓、一百日圓……,一直換,只要日圓貶,這個操作就是暴賺,有日本央行背書、保證賺的好生意。
台灣人去日本買房的可就要小心了,房價有賺沒賺不知道,懷抱到東瀛當收租公、收租婆的夢還沒實現,已經先在匯率上賠掉未來二十年的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