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連縫紉機都不太熟悉的年輕女生,帶著從KEEP WALKING計畫獲得的一百萬獎金遠赴尼泊爾創業,從三名女性員工開始了小小的布衛生棉事業。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EM)年度報告指出,台灣女性的創業比率在亞洲國家當中相當活躍。以男、女性在新創事業早期投入相比,若以男性為100當比較基準,台灣女性則為67,遠高於日本及韓國的35、20;英國《獨立報》也指出,社會企業的領域中有38%的新創公司由女性領導。
這些數據都顯示,已有愈來愈多女性選擇開創自己的事業,而服務業和社會企業,更是許多女性創業的優先選擇。前智利總統蜜雪兒.巴綺蕾(Michelle Bachelet)甚至在2012社會企業國際論壇的致詞中提到,「女性是天生的社會企業家。」
女性是不是天生的社會企業家?這點還是因人而異,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照顧家庭還是投入社會企業,對女性而言都是在小我與大我之間,用「利他」的心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因為如此,在社會企業這種需要「社會導向」思維的領域,女性往往有特別傑出的表現。
台灣七年級女生林念慈,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林念慈大學畢業後即投入非營利組織工作,經常帶領志工遠赴開發中國家服務。在一次的服務經驗中,她發現在尼泊爾,女性的生理期往往是羞恥的,甚至被視為「不潔淨」。隔年當她赴南印旅遊,買了人生第一塊布衛生棉時,她便決定回到尼泊爾成立「棉樂悅事」工作坊,希望透過倡導女性製作及使用布衛生棉的過程,讓「月事」漸漸成為女孩們的「悅事」。
從無到有的創業過程中,林念慈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要被自己的想法感動」;而一但決定投入,也不用等到去學理財或是想很多之後才開始,「當時的我連縫紉機都不會用。」
這個連縫紉機都不太熟悉的年輕女生,帶著從KEEP WALKING計畫獲得的一百萬獎金遠赴尼泊爾創業,從三名女性員工開始了小小的布衛生棉事業。透過培訓當地婦女縫製衛生棉墊,棉樂悅事不僅提供就業機會,也在村落推廣生理期的衛教知識,讓婦女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她們的棉布也從當地取材,製造符合當地消費水平又高品質的平價產品,希望帶給女性舒適、健康的使用經驗,目前已累積數千片的產量,不到一年就達損益兩平。
如今不僅在尼泊爾的村落,在台灣、香港等九個據點都能見到棉樂悅事一片片色彩繽紛的花布,每片都蘊含著對環境的友善與對女性的關懷。
就像林念慈一樣,三重「耕心蓮苑」的誕生,也是緣於創辦人生命中偶然的經歷。二十多年前,當時擔任教職的余素華和同學陳瑞珠一起去三重做家庭訪問時,看到許多在街頭徘徊、無所事事的學生。當年的三重住著許多北上打拼的小家庭,藍領階級居多,而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放學後就在街上遊蕩,和其他經濟寬裕、放學便去補習班上課的學生相比,學業進度很容易就落後一大截。
當時她們心想:我們能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於是在余素華教書的第一年,她們就在自己家裡開始了課後的義務輔導,把家境不好的學生帶到家中學習。後來她們透過手邊的存款以及銀行貸款,湊了一百萬當作「辦學基金」,就這樣在社區裡開始了孩子們的課後輔導。
耕心蓮苑相當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倫理與智慧,所以課後積極帶著孩子們學習與背誦四書五經,從日常生活中和長輩問候開始,落實孝道、禮節及品格修養,重拾失落的家庭教育,也修復許多家庭的親子關係。
雖然初期一度遭到社區質疑,以為她們要開私家補習班而強力抨擊,但看到孩子們日漸改變與成長,社區居民的態度也逐漸軟化,甚至出錢出力,要讓耕心蓮苑持續運作下去。
然而讀經班採取「不計束脩、隨喜付費」的方式,上課的學生又從原先不到十個人一路增加到數百人,使她們財務上逐漸吃緊。為了補貼辦學的經費,她們在社區開辦一間小食堂,一樣採取隨喜付費的模式,不過這不僅考驗著人性,也深深試驗創辦人的決心。
初期有些人連續數月拿著鍋子和大碗來盛菜,裝滿後卻轉身就走,讓一些志工因為人性的貪婪而失望離去。幸好在幾位熱心居民的呼朋引伴之下,遞補了志工的空缺,而食堂也在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讓許多驟然失業的民眾可以在此得到溫暖、飽餐一頓。食堂漸漸受到整個社區的支持,不僅有居民幫忙備料、切菜,附近的果菜批發商也會將賣不完的菜送到餐廳,節省他們的成本。
如今這個「把企業當做家一樣經營」的食堂,已成為讀經班辦學的經費來源之一;她們也進一步成立「愛一家親社會企業」,結合社區媽媽們的力量,一起製作美味可口且無食品添加物的核桃糕、鳳梨酥、香樁醬等各式美食,並將販賣糕餅的盈餘所得全數支持耕心蓮苑辦學。
從「小我」到「大我」,這些女性專心致志的付出,著實在尼泊爾和台灣刻畫了微小卻深刻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