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就和人一樣,我們會生病,經濟體系也會有失調的時候。經濟活動是人的活動組成,也逃不掉我們會犯的毛病。
葛林斯潘已經下台很多年,他的歷史地位卻有很大變化,從剛卸任時的尊榮,到被定位為金融海嘯的始作俑者,真有天壤之別。
從一九八七年十月到二○○六年一月,他當了十八年的美國聯準會主席,任內創下最長的經濟成長期。更重要一點,在那段時間,只經歷兩次短暫的衰退期。如果把經濟表現畫成股市投資人慣用的K線圖,這是個大多頭走勢,就中間有兩次小的拉回整理。○八年的金融海嘯衝擊太大,以至於大家都忘了之前過的好日子。
他被批評是過度寬鬆貨幣政策的禍首,埋下不動產泡沫破滅的種子。葛林斯潘在一三年十月出版一本《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危機、人性,以及如何修正失靈的預測機制》,被視為是替他自己政策辯護的書,中文版在今年八月出版。本質上,還是堅持自由市場機能,所以一出版,就被新凱因斯學派大將克魯曼痛批。
其實經濟體就和人一樣,我們會生病,經濟體系也會有失調的時候。健康的時候,會忘掉生病時的痛苦,很容易會快樂、但傷身活著,例如明知睡眠與運動的重要,可是卻照常熬夜打麻將、看電影。
經濟活動是人的活動組成,也逃不掉我們會犯的毛病。寬鬆的貨幣政策是為了提振景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出發點良好的政策,落實下來,變成投機者以成本低廉的資金,炒作股票、不動產等商品,創造出更多的浮財,可是沒提供相對應的就業機會,反而製造財富分配極端化的社會問題。
經濟學從發展之初,先聖先賢就是想破解景氣循環的宿命,創造一個充分就業又沒有通貨膨脹的烏托邦。對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景氣循環的頻繁度與波動的激烈,葛林斯潘之後的世界,經濟活動平緩許多。可是我們只會注意到失衡的時候,忘掉大多數有成長的太平歲月。
○九年之後這幾年,則是一直在警報中求發展。最早的復甦跡象被當成回光返照,接下來寬鬆貨幣政策被視為貨幣戰爭,政府的緊急財政處置則是破產的紅色警戒,要是拿這些報導當真,可就錯過本世紀最大的一次多頭市場走勢。
政策制定與媒體批評不同,要搭配實際作為。葛林斯潘在一九九六年警告過「非理性的繁榮」,但真正的泡沫破裂是在兩千年網路、通訊股的崩盤,接著遇上九一一恐怖攻擊,形成他任內最大的衰退期。或許,就是他提出的警告,以及政策上的調節,讓可能發生在九七年的危機,延後到兩千年。因為預測中的衰退沒有發生,在世紀末的繁榮中,這個警告常被拿出來說笑。負責預防危機變災害的人,當撲滅了一場可能發生的災害後,等待的往往不是績效良好的表揚,而是這種譏笑。
這幾年,台灣、香港和中國一直都有不動產價格飆漲的現象,由於金融海嘯剛過去不久,各地政府都戒慎恐懼,或許就緩解了一場迫切的風暴。台灣話講「會驚就不會死」,估計在這樣態度下,金融市場的繁榮還會持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