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者心向外,原因多元,其一很可能是他們在原舞台裡展望不到未來,另外一個角度則是可以究問:台灣各產業的營運平台搭台者,有沒有搭出足以挑戰組織成員表現的舞台。
想同事的意思是會不會有感到「楚材晉用」的婉惜?台灣的LCD、手機、通訊晶片設計、Foundry⋯⋯等行業,不斷發生重要技術幹部,或明的帶槍投靠、或暗的被策反,隨人才帶技術機密流向海外的競爭對手。但我想這不是問題的關鍵。
這些從業者心向外,原因多元,但不能否認其一很可能是他們在原舞台裡展望不到未來,或者說海外的舞台搭台者許諾他們一個更大氣的未來。有人會責備這些從業者欠缺忠誠、忠義之心,另外一個角度則是可以究問:台灣各產業的營運平台搭台者,有沒有搭出足以挑戰組織成員表現的舞台。
我們比較不擔心個體成員的楚材楚用或楚材晉用,而更擔憂的是搭台者的作為。
搭台者是否像台積電、聯發科、大立光⋯⋯,在殫精竭慮地「本土上進」,為組織成員一直投資建設更高遠、更大氣的表演舞台。這樣的企業愈多,台灣的氣就會愈旺、愈不悶。
像同事那位進韓流公司的MBA學生完全不是問題,我們比較擔憂的倒是:如果台灣流音/影視/表藝事業一些原本負責搭建舞台的大人,因為種種原因,流向海外為國際企業打工。而沒有大人全心照看,台灣的平台愈來愈小、愈來愈失修,年輕人如果不也往海外企業找舞台,叫他們怎麼辦?
台灣需要更多的搭台者。
近十年來,國內及外來投資大案均大幅減少。經濟部今年有案的重大投資一兆三千億台幣,但把半導體拿掉後,其他行業並不高——這其間癥結恐怕不只是像官方說的工業土地取得困難而已。
跳脫硬體製造思惟框架,朝系統服務、內容服務等高附加價值的軟經濟路線加強投資,「土地」不見得會是關鍵限制因子。
台灣當前真正相對匱乏的恐怕是像之初、創新工場等較前瞻的創業投資協助臂膀。行政院國發基金近年在「新興產業」、「創意產業」的創投做了不少工作,甚至在「創業天使」項目也有著墨。今後如能在軟經濟新思惟的新事業育成工作再多下一點工夫,讓台灣有更多的新世界營運平台搭台者出現,才能破開台灣悶經濟展現新局面!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