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三年八月三日,一位平凡的主婦接下《華盛頓郵報》,她帶領這份報紙經歷了越戰、罷工潮,並無畏尼克森政府的威脅,揭發水門事件真相,震驚美國社會。她,是被譽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女報人凱瑟琳。
凱瑟琳(Katharine Meyer Graham)出身富貴,爸爸尤金梅爾是位成功的投資富商,媽媽愛格妮恩斯特曾是《紐約太陽報》記者,對文學、藝術有很深的修養。
凱瑟琳一九一七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大學畢業後,進入《舊金山新聞報》當記者,第二年進入《郵報》做讀者來函版的編輯,一個月只有二十五美元的薪水。這家報紙是她爸爸在一九三三年,用八十二萬美元標下來的小報紙,發行量僅五萬份。當時華盛頓有五份報紙,這是讀者最少、品質最低、虧損最大的報紙,一年要賠一百萬美元。
這份報紙打開了凱瑟琳命運的另一條路,她在報社遇到了英俊迷人的律師菲利普.葛蘭姆(Philip Graham)。兩人陷入熱戀,共組甜蜜家庭。婚後凱瑟琳放棄工作,做平凡的家庭主婦,很少社交。一九四六年,她的爸爸把報紙交給菲利普,由他全權掌控。
故事本來應該停在這裡,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聰明能幹的菲利普卻得了精神分裂,受不了長期病魔的摧殘,在一九六三年八月三日,用獵槍結束生命。四十六歲的凱瑟琳失去最愛,帶著四個兒女,悲傷彷徨中,在朋友的力勸下,勉強接下了這份報紙的發行人。是的,這就是日後名震天下的《華盛頓郵報》。
凱瑟琳雖然在報社工作過,但職位很低、經驗不足,她不懂管理、帳也不會看,連報社聖誕節的派對,光是講一句「聖誕快樂」,都要在家裡對著鏡子練許多遍。報紙是她老爸跟老公的沒有錯,但當時社會沒有女人掌大權,新聞界更是男人的天下,本就內向害羞的她,剛開始一點兒自信也沒有。但也許因為這樣,她反而沒有報老闆的架子,更虛心向各方請益。她請來了諸葛亮布萊德利(Benjamin Bradlee)擔任新的總編輯,進行大刀闊斧的革新,網羅精英,使報紙扶搖直上。不但消息靈通,而且真材實料,文筆犀利,針針見血。
一九七一年六月,《紐約時報》刊登了越戰的機密文件,美國政府向法院成功聲請禁止令。當時《華盛頓郵報》也得到那份機密,編輯主張刊登,但律師反對,怕陷入政府的法律報復。凱瑟琳回憶,她當時又害怕又緊張,深深吸了一口氣,居然說:「去,去,去,登吧!」
當時只有《紐時》和《華郵》敢登,果然遭到政府控告,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最後兩報勝訴,這是新聞自由史上重要的大事。從此,《華郵》和《紐時》成為少林、武當,可分庭抗禮。
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七日,五名男子闖入設在「水門飯店」的民主黨競選總部被捕。所有媒體都把這條新聞當作小偷誤闖空門的小事件,但《華郵》感覺事情沒那麼簡單,又得到「深喉嚨」的密報。兩名記者伯恩斯坦和伍德華死盯活追,「水門事件」的真相逐步浮現。
揭發水門案真相 躍上巔峰
揭發水門案真相 躍上巔峰
故事到這裡,好像也可以結束。然而在《華郵》最輝煌時,遇到另一個大浪。
一九七五年,凱瑟琳為了控制成本和工會槓上,報社印刷工人和廣告部門決定大罷工。工人還燒印刷廠,導致那天無法出報。凱瑟琳帶領高級主管親自拉廣告,編輯自己製版,用直升機從報社天台把編好的版運到鄰州的工廠印刷。這樣僵持了五個月,最後談判成功,危機化解。世人又再一次看到凱瑟琳的堅強和能力。
一九八六年,凱瑟琳在台北總統府親自帶隊專訪蔣經國,蔣經國總統就是透過她,透過《華郵》向世界宣布台灣將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這是台灣民主發展重大的一步。
凱瑟琳對自己的一生說的好:「我接掌報社時,好像閉上眼睛,朝懸崖一跳,令人驚訝的是我竟然能成功著陸。」葛蘭姆從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不斷化危機為轉機,成為報業巨人。她沒有打破花瓶,卻跌碎所有人的眼鏡。她改變了《華郵》,《華郵》改變她的一生。她常說自己的人生恍如一齣肥皂劇!
▲《華盛頓郵報》已故發行人凱瑟琳,帶領《華郵》成為國際社會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圖片來源/G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