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統的疑問將會得到籠統的答案,而這樣的回答通常對你的幫助並不大。我們都應該針對自己的需要做出一定的準備,問出一個「對問題」,這才是對於自己真正有助益的一種學習方式。問對問題比只有答案重要。
前兩天,我參加了某個財團法人基金會辦的關於討論青年創新與創業的活動,現場大約來了400人,從學生、新創公司、上班族到非營利組織都有,與會的人年紀約莫在25到35歲之間,大家一起來共同討論台灣為什麼需要創新、這時代有什麼不同、青年的機會在哪裡等相關議題。
對談人包含政黨的重量級人物及三位再創業與投資領域有相當著墨的先進。活動的過程分成幾個段落,先由聽眾自己以兩三個人為一組討論主辦單位設定好的問題,然後再請講者分享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而主持人一再的跟我們強調:「今天的活動並不是上對下發表完台下聽眾你們內化完全吸收,而是在你們聽完以後,你們將會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展開了什麼行動,重點是在你抱怨之後可以做什麼。」
我非常喜歡主持人的強調,也就是我常常提到的「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活動開始之後,熱烈的討論聲常常此起彼落在現場,講者的回應也讓我們從更多面向去看待討論的問題與議題,而其中的有一個回答,讓我覺得很有意思且印象深刻。
其中一問講者分享到:「我待過美國工作過也在台灣開過公司,其中,很常會有一些年輕的學生來詢問我一些新創事業上的問題。而很令人意外的,在我待在國外的期間,有一位大一的學生跑來問我說:『我已經把我的BP寫了出來也實際去執行,並且做了一個Demo去測試,也得到了一些很好的回應與結果,目前有人願意拿錢出來投資與給予策略顧問與合作,請問我接下來還可以做什麼呢?』,而台灣的碩二學生卻問我說:『我想要開始創業,請問我現在可以做什麼?』」
他提到,這已經完全不是六年的差距而已,而是可能落後的還更多。
台灣會有這種狀況其實不意外,因為我們總是從小就喜歡給答案,學生對於課業以外的事情有疑問或疑慮,老師通常也都請學生聽話照做,或視這種學生為問題學生,給予一個不好的標籤,久而久之,台灣的學生漸漸地失去提問的能力。
舉手問問題需要勇氣,因為你必須接受這個環境不習慣此舉動的眼光,而這卻也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針對你的需求你有很明確的做功課了解,並且提出了相對應的解答但也希望能夠得到更進一步的協助。」
我在台灣很容易遇到這樣的詢問:「我租了一間小店面,但還不知道要做什麼,有沒有其他建議嗎?」
基本上,連自己都完全沒有一些初步的想法,那對於我給的意見,到底能夠幫助到你幾分呢?又或者是說,對於一個自己都尚未有一些開始行動的人,會詢問別人意見時通常也只是要一個跟自己心裡已經擁有答案的回答者而已。
籠統的疑問將會得到籠統的答案,而這樣的回答通常對你的幫助並不大。我們都應該針對自己的需要做出一定的準備,問出一個「對問題」,這才是對於自己真正有助益的一種學習方式。
現場的活動漸漸進入尾聲,而今天跟我一起在這裡學習的朋友,相信也都會盡量聽進主持人一直跟我們提點的事,除了帶著講者滿滿的人生智慧回家,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在踏出這個會場,成為一個願意有勇氣舉手且會詢問一個好問題的發問者。
我們完全不需要害怕講錯話或害羞,因為就像其中一位講者講的:「在你還沒有成功之前,你看起來都像是個loser。」
演講、分享會、邀稿、合作邀約:patience77315@gmail.com
歡迎加入《拒領22K的人生》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eft22K
¥創業精算手冊¥:http://p-plus.com.tw/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