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負債來推動經濟成長,已出現債務危機,以後未必能隨心所欲,未來兩岸雙邊的思惟,必須就變動的世界情勢找出最適合的道路。
過去不時有外國客戶問我對台灣政治前景的看法,他們假設,台灣終將被迫接受「一國兩制」的模式。這幾年還抱持這種想法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多數人仍認為,台灣多少都得看中國的臉色行事。當然,這個假設的前提是,中國將維持不變、共產黨政權永不受挑戰。
過往東亞的每個獨裁政府,從韓國到印尼,差不多都已經民主化了,即使緬甸也朝民主化發展,只有北韓和越南例外。況且,也沒有人預期北韓政權可以天長地久地維持下去;既然如此,為什麼沒人問:中國政府會變成什麼樣子?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之間有個不成文的默契,即政府致力經濟擴張,人民接受共產黨的統治。問題是,沒有哪個政府能維持連續、不間斷的經濟成長。中國開始以負債來推動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且規模日增,目前已隱約出現債務危機。
換個角度來看,拚經濟成長,畢竟是各國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不成文默契;卻也是民主國家過度舉債,形成金融風暴的原因。
所幸,民主制度的好處在於,一旦現任者揮霍無度,就會被推行財政緊縮政策的挑戰者所取代;因此,中國未必能隨心所欲,想怎樣就怎樣。正確地說,中國態度已趨溫和,實質放棄一國兩制的模式;不過,兩岸雙邊的思惟還得做更大的改變,才可能找出一條最適合的道路。
在我少數中國行的經驗中,有人聽出我說中文時的台灣口音,便問:「你,台灣省來的?」我回答:「不,我來自台灣國。」我的用意是,如果你要用昧於現實的說法,那我也只好糊弄回去了。事實上,這一問一答間的情境,都不太可能實現。
未來兩岸關係,必須就不斷變動的世界情勢來觀察。在許多民調中,很多人選擇維持現狀,但我認為,沒有「維持現狀」這回事,甚至「維持現狀」本身就已經每天在改變了。
面對軍事力量日益強大,經濟動能卻逐漸疲弱的中國,我們必須採取更融和的態度。歐盟成員國之間的歧見,也延宕了更進一步的政治整合。這股不和諧的氛圍,加上今年九月蘇格蘭獨立公投可能過關,在在挑戰全球化的整合步調,「分權政治」架構很可能隨時反撲,這也是當前兩岸政治動態的寫照。
兩岸的政治動態,處於持續變動和多面向的環境中,不單只是台灣要如何回應中國的提議而已。猶記得多年前,在台北舉辦一場有關「台灣問題」研討會,一位地方型政治人物不滿地說:「台灣沒有問題。」這句話完全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