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等社會運動,也許只是台灣各領域,舊世界觀崩爆的前行徵兆之一而已。
不少人感覺,台灣各領域彌漫著「南朝」型的安逸氛圍。連產業領域,近二十年來,似乎因循舊章被過去硬體/代工製造的成功所綁架者多,而能拚命力求以創新求勝、走深度經濟高附加價值路線者,仍然相對少數。
像寶成裕元東莞市高埗鎮製鞋廠區今年四月下旬的三萬人罷工事件,就是台灣產業沉迷舊世界觀,想方設法力求「降低成本」以「省」求利,非「創造價值」以「賺」求利,因而踢到鐵板的產業太陽花事件。
三一八太陽花運動,其實讓國內六十歲上下位居政、企、學各界高位的「領導」們很尷尬。他們突然發現,世界不是以他們所熟悉的法則在運行,他們一再失去對眼前世事運行方向、節奏操控的練達精熟感,他們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典範已經轉移了,⋯但畢竟社會、政治事件太大了,此處只聚焦產業領域。
台灣的資通訊產業,現在被逼著從「實體經濟」延伸力量進入雲端、電信運營等「位元經濟」,後者對客戶族群的剖面圖像迥異於前者。在實體經濟環境中成長,非網路世界「鄉民」與「原住民」的四、五年級產業當權派,要小心「世界觀」的世代落差。
四、五年級當權派在推新產品上市時,習用Rogers的「創新擴散曲線」模式,由時間軸從左向右思考。最早接納新產品的客戶是眼界前瞻的「創新者」,依接納時段先後排序,接下來是「先期採用者」、「早期大眾」、「晚期大眾」,最後是心態最保守的「落後採用者」。
通常思考的價格訂定策略是先用高檔「吸脂定價」,針對願意及早嘗鮮的客戶,然後是「正常價位」,然後是「滲透價位」,隨產品逐步進入成長期、成熟期而漸降價格,總之就是由高往低走。
然而,位元經濟的新思惟營運模式,是把免費平台當成和粉絲的聯絡管道,而非銷售管道:在生產端「內容豐足」,但消費端「注意力匱乏」的激烈競爭時代,必須先以「免費」讓更多遲疑行動的觀望群眾(gawker)認識你,再以奢儉有別差異品型,和梯階漸升價位,逐次向上訴求普通粉絲和超級粉絲,擴大你的收益。
換言之,位元經濟的冪次曲線(power curve)法則、帕雷托(Pareto)法則,取代了實體經濟的鐘型常態分布法則,而且與後者剛巧相反,位元經濟的價位策略走向是反向由零(低)價位向左高價位走的,也就是說,「滲透第一,吸脂再說!」與實體經濟的「常識」世界觀正好相反。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