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本身是死的,要怎麼讓現代人對傳統產生興趣,將文物變成活的文化,就是門學問。
在日本中部的岐阜縣南方,有一個「大正村」,它其實是由「財團法人日本大正村」這個組織所虛擬出來的村子,利用當地實際存在的「明智町」既有的古建築群,營造出大正時代的氛圍。「造村」不僅保留了百年前大正時代的老屋風情,與前人的生活文化,還創造了現代人可觀光遊賞的主題公園,是極為高明的社區營造手法。
世界各地都有傳統文物保存館,或者是傳統民俗村之類的地方,但文物本身是死的,要怎麼讓現代人對傳統產生興趣,將文物變成活的文化,就是門學問。
大正村像是一場大型的家家酒,設有真正的「大正村村委會」,裡頭有村長、有委員、有幹部,除了明智町在地住民外,來遊玩的民眾也可以當村民,只要捐款一萬日圓作為大正村的營運基金,就可以將「名牌」掛在「村辦公室」的牆上;五、六年前我以台灣美化協會理事長的身分到大正村進行清掃活動,也得到了這張名牌,這會讓遊客有參與感,相當新鮮有趣。
大正村的老建築群也都實際被使用,如一九○六年建造的大正村公所,是西洋式的瓦頂木造建築,現在被當成旅遊詢問處;村內還有宅邸、城址、神社、古墳、醫院、酒莊等可供攝影的地點,郵局和銀行更是真的可以進行窗口業務,遊客還能到村公所租借當時流行的「箭翎花紋布」服裝巡遊大正村,彷彿掉入另一個時空。
從大正村的例子可以發現,文化應是不斷發展延續,不該只停頓在某一時代,雖然大正時代已經過去了,但大正時期的文化可以被重新包裝並傳承下來。在台灣,與大正村較為相似的是宜蘭傳藝中心,前者是將舊有建築物重新整修成為主題公園;後者則是重現台灣過去的情景,從未打過陀螺的新生代,可以在傳藝玩到這項舊玩具,如果不這樣做,只是單純將文物陳列展示,遊客就不會產生共鳴。
要推動傳統文化,台灣其實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改造,像是各鄉鎮都有的老街,其實就植基於當地的老建築,但商業化與攤販卻讓全台灣的老街都長得一樣,這很可惜。政府與民間企業應該攜手推動「造街」運動,而且不要只想著營利,要先讓內容豐富,自然就能吸引遊客前來玩賞。
其實政府手上有很多資源,像屏東有菸廠、酒廠,樣貌與台北華山園區相似,企業如果有想法,也能去和政府談改造;有些地點因為電影紅了,像是萬華剝皮寮,卻只展示場景而沒有互動,也頗可惜。
商業與文化、傳統與現代,要藉由體驗融合在一起,才會碰撞出吸引人的火花。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