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五月一日,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翻開報紙,得知自己家鄉的小鎮被德國轟炸機攻擊,他憤怒之餘,創作了《格爾尼卡》,讓全世界看見德軍的暴行。
世間發生的事,什麼是輕如鴻毛?什麼是重如泰山?輕重往往不只是事件本身的大小,而在於意義有沒有被凸顯出來。
好像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同時也屠殺了五百萬東歐人、吉普賽人、同性戀、殘障者。但是為什麼大家都知道猶太人被屠殺的事,時時紀念、哀悼,而其他五百萬被殺的人幾乎如煙如灰隨風消失?
因為不斷有文學、電影、藝術以納粹屠殺猶太人為主題來創作,所以它時時震撼人心,提醒每一世代不能忘記這段歷史。所以偉大的創作,才能吸引人的注目,讓人有鮮明的記憶,而深刻人心。
一九三七年五月一日的早上,旅居巴黎的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翻開報紙,被來自故鄉的消息嚇呆了。
西班牙北邊巴斯克區一個名叫「格爾尼卡」(Guernica)的小鎮,在星期一的市集日,附近村莊的居民都來買蔬果、雞鴨、手工品,下午四點半太陽忽然失去光芒,不是因為烏雲遮住陽光,而是大批的德國轟炸機遮蔽了天空,接著飛機往下俯衝,恐怖的尖嘯聲,一隻公牛嚇得四處奔竄,炸彈落下,爆炸開花。居民紛紛躲進屋子,但一批又一批炸彈連續而來,樓房崩塌,鎮上一片火海。居民逃向鎮外的樹林,卻被飛機的機槍掃射,這樣連續攻擊超過三個小時,這場屠殺才結束。
德國為何攻擊西班牙的小鎮?因為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大選,人民選出了左派的政府,右派的佛朗哥不承認選舉結果,並且得到了德國希特勒和義大利墨索里尼的軍事支持。
英國、法國袖手旁觀,雖然西班牙共和政府得到各國志願軍的協助,士氣高昂,但怎麼打得過德、義的正規軍?尤其是德軍,根本是把西班牙人民當靶子來打,練習各種戰術。
這場西班牙內戰造成四十萬人死亡,而格爾尼卡就是其中一個犧牲祭品。
畢卡索本來就支持共和政府,他在一九三七年初還創作了十八個連環式的蝕刻畫,題目是「佛朗哥的夢和謊言」,並將畫作收益捐給共和政府,畫作還被複製成傳單,空飄到佛朗哥的占領區。
所以當畢卡索看到格爾尼卡被轟炸,除了驚嚇、悲痛,更多的是憤恨!因為轟炸格爾尼卡,是近代軍事行動第一次把手無寸鐵毫無防衛的「平民」,當作攻擊目標來攻擊。
畢卡索把一肚子的怒火宣洩在畫紙上,然後他想到:本來他接受西班牙政府的委託,要創作一幅巨畫,準備在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展示。他這時決定改變主題,改用格爾尼卡事件為題目來創作,用藝術控訴德軍的暴行。
他用了六周的時間,在六月四日完成長七.七公尺,高三.五公尺的巨畫《格爾尼卡》。
抗議獨裁 拒讓畫回西班牙
他只用黑白兩色,畫中央是一匹重傷將死的馬,臀部刺了一根鬥牛的長矛,馬頭仰天,痛苦嚎叫。四周有赤裸驚恐的女人、支離破碎的屍體,高舉雙手、絕望呼救的婦人,抱著孩子、悲痛狂吼的母親……,一看彷彿身在熊熊烈火的戰爭地獄。
這幅《格爾尼卡》果然引起各方議論。展覽時一位德國軍官指著畫問畢卡索說:「這是你的作品嗎?」「不,是你的!」畢卡索冷冷回答。
畢卡索為了表達抗議,宣告只要佛朗哥獨裁政權還存在的一天,這幅《格爾尼卡》就不回西班牙。所以這幅畫從一九三九年後,便收藏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並在世界各地展出。一直到畢卡索於一九七三年過世,都無緣回到西班牙。
一九八一年佛朗哥政權倒台六年後,西班牙恢復民主共和,《格爾尼卡》才回到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然後搬到蘇菲亞王后藝術中心。
畢卡索創造許多驚世傑作,而最「偉大」的作品就是《格爾尼卡》。如果沒有這幅畫,格爾尼卡屠殺事件,可能只是一個傷亡數字,將淹沒在數不清的戰爭灰燼中。有了這幅巨作,法西斯的暴行,永遠有最強烈的見證,永遠不能掩蓋、塗抹。藝術,有時是黑暗中最光亮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