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中國化解了錢荒威脅,但是信託卻失火了。這類中國版的雷曼兄弟債,恐成為中國金融的不定時炸彈。
可惜沒有。因為過年前,中國人民銀行對銀行體系注資三千億人民幣,化解了這個困境,免除錢荒的威脅。
錢荒沒了,但是信託失火,金融業還是無法安心過年。前門老虎被驅走了,後門倒跑來一群土狼,搞定銀行的資金調度問題,理財產品卻出問題。資產規模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發行一個規模三十億人民幣的理財產品:「誠至金開」,到期無法履行還款義務,炸開這個鍋。
三十億人民幣聽起來很多,可是工商銀行很大。根據財報顯示,這家銀行去年上半年淨賺一三八三億人民幣,平均每天七.六億人民幣。假如不想爆,也就是四天半當成做義務,就補過這個窟窿。
大陸的理財產品,也是這些年才急劇發展出來的衍生性金融上品。○八年以前,一年的發行量不過上千億人民幣,在○九年解救金融海嘯的超級寬鬆政策之下,已經成長到一年超過十兆人民幣,比台幣的存款總額二十八兆元加上四一五○億美元的外匯存款更多。金額高就是大問題,十多兆人民幣的東西,假如產生恐慌性的移動,那真的是海嘯,災難性的海嘯。
這種金融產品,牽扯到四個交易對手,第一個是借錢的人,在這個案例中已經破產消失了。第二個是負責包裝產品的信託公司,以前有三千多家,整頓後剩下四十幾家,本案掛牌的是中誠信託。
第三個是信託配銷商,最早的規定沒這個角色,都是信託公司自行銷售,可是這實在太好賺了,大家都進來插一腳,最重要是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把這當祕密武器,將原本只限制合格投資人玩的信託產品,改包裝成門檻很低、老少咸宜的理財產品。最後才是貪財的投資人。
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
沒錯,這結構和雷曼兄弟債太像了。這類信託產品,就是中國版的結構債。過去一年多,很多分析機構都提出警告,這會是威脅中國金融穩定性最嚴重的不定時炸彈。
這種嚇人的結論很容易理解,因為給客戶一○%的利息,借款人的成本至少要一五%以上,而向銀行借錢一年只要八%、九%的利息;除非暴利,或者是借不到錢會死的這種,正常人不會用信託融資。因此,信託融資出現呆帳的機率,肯定比銀行放款要高。
可是客戶走進銀行,根本搞不清楚哪個是哪個,反正存款或理財產品,都是掛銀行招牌賣的,當然要選高利率。
還得起卻不願保底的工商銀行說,理財產品不是存款,不在保障之列,投資人應該接受教訓,要有風險意識。這句話太對了,只是市場必然會因此而動盪。
由於信託出問題的說法已經傳了一年多,不能算突發事件,搞不好和當年十信一樣,成為大陸股市最後測底的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