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冷藏設備與冷藏藥劑的進步,任何蔬果在超市都是不分四季,隨手可得,不過,當部份消費者轉向我們購買蔬菜時,因為都是當天現採出貨,產量不穩定,消費者經過幾次採買後,總會回頭詢問:「為何你的菜可以在冰箱中放得比超市的多一個星期以上?」
無奈一月份已經過了兩週,都是連續寒流且陰雨綿綿的天氣,好不容易出現太陽,也只是短短幾日,讓作物呈現「會老不會大」的窘況,蔬菜爛根沒有收成,年前微薄的希望也如同菜畦溝般,泡在雨水中了。
自己靠天吃飯久了,終於能深深的體驗到「自然是不可悖逆的!」想要把這樣的體驗分享給周遭的朋友,實在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城市人生活在物資充裕的環境裡,食品加工品的取得容易,拜冷藏設備與冷藏藥劑的進步,任何蔬果在超市都是不分四季,隨手可得。然而,當部份消費者轉向我們購買蔬菜時,因為都是當天現採出貨,若天氣不佳,無法供應蔬菜時,消費者會很難理解,甚至不諒解,認為是先給別人而忽略他。對於我們這種與天搏鬥、自足生產的農民,除了可能被誤會,收入也總是有許多的不確定性。
但是,消費者經過幾次採買後,總會回頭詢問:「為何你的菜可以在冰箱中放得比超市的多一個星期以上?」
這道理其實很簡單。
一、從栽種方式來看:為了大量、快速地生產作物,其他人會利用大量肥料添加,或以高架、甚至水耕方式種植,讓作物只吸收到能快速成長的人工成分,當作物只是在「徒長」,吸收過多單幾種成分時,會造成吸收不完全,讓這些徒長成分殘留在植物纖維中,以致後來產生硝酸鹽與亞硝酸鹽,這樣被揠苗助長的作物,就容易腐爛。
二、從保存方式來看:為了保存,並在不同季節還能有多樣性的農產可以銷售,會將作物噴上冷藏藥劑,在大型冷藏設備中可以冰藏長達2~3個月,當你在超市買到這樣的農產,你就不能期望可以保存多久了。
因為天候因素,曾有許多學者提出質疑,甚至斷言:「這樣的自然農法生產不能提供台灣人的所需。」若以現今台灣的農業土地利用政策,我會贊成這樣的定論,但問題不是在自然農法生產量較低,而是在農業政策與土地的利用部份出了問題。
簡單來說,現有農地不再開發成工業區或是建地建案,完全拿來農用,若老農無法耕作,可以委由有志新農來種植,分享收成利益。農會不要鼓勵農民一窩蜂種植單一流行高價農作物,造成市場價格崩盤,全國區域化管理農產種類,並適地適種,如此還能降低使用肥料與產生病蟲害等。
台灣並不缺乏農地,缺乏的是長久對農業的重視與經營。消費者或許對許多環保議題還沒有深刻的感受,但「飲食」可是與自己的健康及後代子孫息息相關,而且農田並不只是一塊生產糧食的地方,更是一個自然環境的資源,若消費者都能從重視自己的健康開始,轉而對台灣農產與農地重視,再將這樣的需求與需要表達出來給執政者,改變執政者的思維,當自然農業能大面積栽種,產量提升價格自然就會親民,如此才能改變農業的思維,而不僅是少數人的理想抱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