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太愛自己的智慧型裝置了。我們帶他們去晚餐,帶他們到床上,去度假,還讓他們陪伴我們的孩子。我們還為系統的升級而發出溫柔輕聲的讚嘆,就像是看到家中小貓。」
比起悲劇,喜劇更加荒涼——它把生活中遭遇的糟糕事情糅合,掰碎,然後再加以滑稽的元素讓人發笑。因此上述兩部電影和影集,讓人觀賞之餘還會有一種「這樣的未來正在接近」的感覺。科技,尤其是智慧型裝置和社群網站,正在改變人類的愛。
英國《Telegraph》的記者 Kate Bussmann 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
我們已經太愛自己的智慧型裝置了。我們帶他們去晚餐,帶他們到床上,去度假,還讓他們陪伴我們的孩子。我們還為系統的升級而發出溫柔輕聲的讚嘆,就像是看到家中小貓。
(編按:也有人會「戴」著智慧型裝置洗澡)
與之同時產生的,是越來越多的關於科技和人類變化的研究。大家都試圖弄清楚,是否科技讓人類產生了「愛情移轉」(到各種裝置或社群網站) 。
暢銷書《Raising Generation Tech》的作者 Jim Taylor 曾試圖尋找這樣的證據:比起前幾個世代的人,現在年輕人有著更低的同情心(也就是愛他人)與更高的自戀情結(愛自己),我們暫時還不能確定根源是來自於社群媒體還是科技進步。但肯定與網路有關。
Jim Taylor 比較擔心的是沒有經歷過「非網路時代」的年輕人(也稱為 Digital Natives)。由於網路和社群網站,他們從幼齡開始就已經進行「形象管理」,他們的自我是通過外界對他們的約定俗成的印象而塑造的,這很容易造成「虛假自我」。同時,他們也失去了專注的能力。
神經學家 Baroness Susan Greenfield 曾經在 2011 年發表一篇論文,稱現在的自閉症候群人數上升與 Twitter 的興起存在相關性。社群網站上的「好友」和「關注者(follower)」的概念已經突破了傳統意義上與情感相關的聯繫,更多表現在「數字」上(你的粉絲有多少?有多少人在關注你?)——這就形成了一種能夠輕易比較的激勵機制,更加冷漠。
Jim Taylor 的研究裡面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新觀點,稱小朋友在網路當中可能習得「社交恐懼」——例子是,現實世界裡,小朋友在沙堆裡面玩,有人撒沙子到你的眼睛裡了,小朋友在當中學習的是如何與他人直面地溝通(無論是對質,互罵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跑離沙池,事情自然就解決。但如果在網路、甚至是網路遊戲當中,你只需要在煩惱時拔掉插頭,就可以遠離這些複雜和困難的社交狀況。
當然,網路、社群網站也讓很多人真實地相遇、相戀,跨越空間的阻隔,讓原本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我的一個朋友是在微博上認識她現在的丈夫——她剛開始和我聊男朋友時,還略帶羞澀的謊稱男朋友是在公司的對外活動上認識的。在芝加哥大學的一項調查中(樣本數 1.9 萬人),透過網絡認識而結婚的夫婦,幸福感稍微比傳統方式認識的夫妻要高,而且分手率也會稍低。
當然,戀愛的模式和對象有很多種,可以是人類,可以是動物,為何不可以是智慧型裝置和網路?早有調查顯示,46% 美國女性在「網路」和「與伴侶親熱」中選擇前者。也許這樣的情話更帶有未來感:
A:你當我是你的什麼?
B:智慧型手機呀,這樣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