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林懷民:要活好自己 做你相信的事

林懷民:要活好自己 做你相信的事

蔡曜蓮

名人專欄

攝影/林育緯、攝影/劉振祥

887期

2013-12-19 14:35

1973年至今,40年來,雲門舞集不只揚名國際,更深入偏鄉,雲門在台灣創造無數奇蹟;創辦人林懷民不只是一位藝術家,更像是一位精神領袖。適逢新作《稻禾》巡迴演出,林懷民百忙中抽空接受《今周刊》專訪,談論《稻禾》創作源起,與他對台灣社會的想法。

訪問前,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撥了一通電話,問候一位生病的雲門攝影師,叨叨絮絮、溫言暖語;掛上電話,走到桌邊,他手腕一旋,把桌邊的花瓶噹噹轉了半圈,花邊他坐下來,不疾不徐……。他是柔和而溫潤的。

但是,林懷民的握手卻很有力,和你講話時,他的眼睛也一定會看著你。

一位溫潤又堅定的人,他的力量能有多大?能做多少事?一九七三年,林懷民成立雲門舞集,對台灣社會來說,雲門的存在好似奇蹟。

二○一三年,雲門成立四十周年,一路走來,雲門的影響力已經超乎一個表演藝術團體;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徐璐說:「林懷民的地位,絕對不只是一位編舞家或藝術家,他已經是如精神領袖般存在。」雲門的舞劇和台灣社會脈動緊緊扣連,從《薪傳》到《家族合唱》,多次述說台灣島嶼的歷史刻痕。一九八○年四月,雲門開始有計畫地巡迴鄉鎮演出,將現代表演藝術帶到台灣各偏鄉,如果沒有對這塊土地的愛戀,他們如何能持續前行?多次獲得金曲獎的本土創作歌手林生祥說:「林懷民彷彿有另一雙眼睛,能看到更遠的世界。」

雲門這次的新作《稻禾》,就是從台東池上出發,重現台灣之美。


我不在了,雲門還能繼續走……


談創作,林懷民說得輕鬆自然,談舞團經營,也是一派輕描淡寫,只有身邊好友才知道,他一人分飾多角有多不容易。在《打開雲門》一書中,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這麼說:「他一方面是啦啦隊長,一方面又是公關經理,又是劇團管理、舞蹈指導,同時還要身兼創作。」二十四小時永遠不夠用的林懷民,未來除了將責任交棒外,對雲門新北市淡水園區的規畫也著重永續經營。不只要讓沒有他的雲門屹立不搖,也要幫助其他表演藝術團體走下去,為台灣人帶來多元的藝術饗宴。

每一件創作,都是生活中跑出來的事情。《稻禾》的緣起,是我前年到了台東池上,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

我跑江湖跑過很多碼頭,你到那邊去,走在田間,你就會放下,沒有身體、什麼都沒有了;事實上也不該說是放下,是「被放下」。從忙亂的台北來,你忽然就覺得走路的步子慢了,看到了稻浪,看到了海岸,看到了山脈,看到雲用很舒服的步伐在山脈上行走,越過山巔變成一個雲瀑下來,你們看過嗎?雲沿著山坡散步下來,我就自然地開始想著可以做些什麼?所有的作品,都是這樣來的。

大家喜歡我的作品,我覺得很好,因為這總是與土地有關係,回到了我們的根本:土地、風、水。我想做一件沒有複雜思考的作品,因為大自然是沒有複雜思考的,一目了然,如此而已。

關於雲門的未來,其實我已經在安排自己的退休計畫了,一樣一樣地把工作移交給別人。這是很多年的計畫,正在慢慢發生,因為雲門是社會支持出來的,雲門不應該因為我不見了,過去的累積就跟著不見。台灣比較不幸的是,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累積,比如郭小莊的雅音小集(民間京劇團,一九七九~一九九四年),或是屏風表演班。

我希望我不在了,雲門還能繼續走。一個團體的再造是需要時間的,我希望在我走了之後,雲門不演我的舞都可以,但是整個團體、它所發揮的作用,都要繼續下去。

淡水園區將來就是雲門兩團工作的據點,它會透過各種不同的形式,來服務台灣的表演藝術界。台灣不是沒有表演藝術的作品,可是有多少可以重複演出?理由很多,其中一個是這些團體總沒有時間從容地做,以後就能到這個場地。在這裡,我們可以分享雲門經驗,甚至一起開會、訓練行政人員等;雲門出國後,場地可以讓其他團隊使用,做技術排練。

我也希望這個場地能變成社區的劇場,這裡不會表演《天鵝湖》,但如果有哪一所國小的學生表演得非常好,就來這裡表演戶外的舞台劇啊!甚至可以做個藝術節,一天一齣,讓國外藝術節的總監也來看看。

園區有一塊草皮,每年下半年,針對那塊草皮,可以辦一個年輕人的建築競圖,在草皮上做造形,可以每年春天就弄一個裝置,一個簡單的建築。園區也計畫籌辦畫展,以後民眾到淡水,除了漁人碼頭,還可以看展、欣賞戶外表演,過一個下午……。

這些想法要一步一步做穩,不急,土地掃好才能泡茶請客人;但只要開始了就會有事情發生,這些事,做扎實就一定會發生,這裡會成為一個沖激交會的地方。

 

大自然

我想做一件沒有複雜思考的作品, 因為大自然是沒有複雜思考的,一目了然。

 

一無所有,是年輕人很大的財富……


當被問到台灣年輕世代的未來怎麼辦?面對這個大哉問,務實的林懷民不以抽象的理論回應,而是將整體社會現象拆解成一個一個實際的家庭問題;如果家庭問題解決了,社會也許就能好一點,他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分享自己家庭的教養觀。現代物質相對豐盈,他同時建議年輕人重新想想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欲望可能是負擔,一無所有可以是很大的財富;找到自己專注的事,踏實生活。

大家覺得年輕人是社會問題,但我覺得是家庭問題。

父母親說沒有空管教,那麼,你就要檢討到底哪件事情比較重要,孩子重要還是工作重要?說到底還是時間管理,你一定要找出一個方法平衡家庭與工作。無力的小孩是家長教出來的,家庭的問題解決了,以後的社會可能就會好一點。我比較憂心的是這一代年輕人,將來要養這麼多拿退休金的老年人,這是比較辛苦的。

至於我的成長過程,小時候家裡有三個傭人,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被分配家務,掃地、洗碗,家裡有菜園,所以也得挑糞澆水。你說這很累,但這不是單純的勞力工作,而是說,你就是要做一些事情,要分攤一些勞役。

這是和現在比較不一樣的,一種生活上的訓練,父母都要參與的訓練。比如洗碗,我弟弟是個慢性子的人,他洗碗可以洗一個多小時,讓人發瘋,所以今天變成牙醫,牙醫是一種兼具藝術家與工匠精神的工作啊!我碗洗得非常快,我媽會要我洗五次,碗的屁股沒有洗,她一看說:「你重洗,統統重洗!」媽媽就是磨我的耐心,要把一件事情做好。

這不只是做家務,過程之中,父母親的教導是有體溫的。我覺得應該這樣教,一點一點傳遞做人做事的根本,然後慢慢放手。

小時候我最恨出去吃飯,因為回來總得接受檢討:你和阿姨講話眼睛沒有看著對方、別人對你說話時你在玩;所以我恨出去吃飯,但是也慢慢了解了一些事。但是現在,好像都是父母給了孩子錢,讓你自己去吃飯,周末自己去看電影;今天我們講孩子的問題,父母親最好想清楚,哪些特性是孩子需要的,該怎麼教?

年輕這一代的成長是比較順利的,是使用手機長大的,但手機居然要不斷換新,那就可以檢討,我們需要這麼多東西嗎?我的褲子只有二十條,都是黑的;我穿著這些褲子,可以跳舞,可以見人,可以上台謝幕,都是一樣的褲子。我沒有時間,也不想花時間在穿衣服上。

我的舊手機一直用到前年,因為一位朋友送我智慧型手機;也是前年,有一位朋友給我一個iPad,我就用到今天。我想不通,為什麼要換來換去。

每一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角度裡,找到一個奮鬥的目標。雲門的「流浪者計畫」是貧窮旅行,年輕人本來就可以一無所有,一無所有是一個很大的財富,因為一無所有,你也沒有負擔。我覺得年輕朋友要想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What do you really need?

 

父母教育

父母的教導應該是有體溫的, 一點一點傳遞做人做事的根本, 然後慢慢放手。

 

最重要的議題,就是這塊土地……


「翻土,注水,秧苗,成禾,結穗,收割,燒田,翻土。」這是稻子的生命週期,也是雲門新作《稻禾》的影像主題,用來形容台灣社會也很適當。歷經長期經濟成長,現代的台灣社會也許已經過了結穗收割的豐收期,正面臨燒田的時節;大環境許多挑戰接踵而來,許多問題難以解決。在林懷民的眼中,大環境或許讓人無力,但也許該問問自己,是不是做好了每一件自己該做、能做的事。

我曾經與很多人講過很多話,但這個世界都沒改變。改變世界沒有那麼簡單,我們還在期待明君出現,但現在連計程車司機都放棄這種期待了。

很多大的事情都不容易改變,甚至不知道從何說起。防空識別區內中共和美國的飛機來來去去,大家一聽就覺得無力。但是,大局無法解決,還有很多小事情可以做;把自己活得很好,除了工作外,對社會有一點貢獻,不要只是在大議題上面講半天之後嘆息無力。怨天是一種風氣,積極做事也是一種風氣。

很多人說我是台灣第一個編舞家,我不覺得是這樣,我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罷了!我最大貢獻還是讓兩萬多人買票來看舞覺得快樂,在戶外公演讓人家開心得不得了;更重要的是,讓這麼多人在一起,關掉電腦、電視,忘掉煩惱,大家公平地坐在地上。除了媽祖遶境與選舉,還有什麼讓大家定期聚在一起?這是我最重視的,其他我都不擅長。

有時候我很歡喜(台語),表演散場了,看著大家坐捷運回家,看著大家都很歡喜,我也很歡喜。

雲門發展到今天也是這樣,好的事情慢慢做。雲門可以只是一個在國內外大劇院演出的團體,可是我們做了extra effort(更多的努力),我們駐鄉,在偏遠地區戶外公演。一個舞團為什麼存在?不只是有一個人很愛編舞,所以出來組一個舞團,編完,大家跳一跳拍拍手,不是這樣;甚至這些拍手的行為、國內外的獎章或演出是一種手段,增加舞團影響力,因此才能去做其他地方上的事情。

我很希望企業家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去做一些什麼,推動社區老人照護也好,關心什麼,就專注在什麼上面,做到好。像美國的基金會一做就是幾代人,他們在專注的議題長期投入,這是一個承諾,而不只是行銷的形象廣告。

雲門可以做到high art low blow(高端藝術普及平民),外國人嚇死了,全世界沒有這樣子的。這不是雲門獨自的努力,還有台灣的企業界長期贊助,比如國泰人壽,連續贊助十八年,這是一個承諾。

年底都要選代表字,今年年底代表字就選林強。他在金馬獎頒獎典禮說,社會裡太多批評,我們需要互相鼓勵,互相合作,反省自己。

社會很多正向的東西在走,但這些故事在媒體上不好賣,比較看不到。比如普訊創投董事長柯文昌的台灣好基金會,這五年來在台東鐵花村和都蘭做了很多事;中華電信有一個計畫,在台北找一個大學生和偏鄉孩子一對一補習;孩子英文學好與否並不重要,可是這些單親的、隔代教養的孩子,因為喜歡這個大哥哥或姊姊,他有一小時的時間被絆住,沒有出去匪類(台語:指鬼混)。

這類事應該講得更大聲。很多人離開自己的故鄉,應該要有很多package(配套措施),讓這些人用這個方法回家,幫助一個小孩,或者共同建設地方。

這些組織應該串聯成網路,成立平台,讓大家參與。三一九鄉鎮,每一鄉鎮都把自己健全起來,每個人有不同的任務,做不同的事情。從中我們能看到台灣的進步,真正的民主社會是從議題串聯起來的。過去的議題都偉大得要死,現在不能夠只看大的,這裡面有很多是這塊土地、這些人民的生活。

就我的接觸裡面,開車的也好,農友也好,大家都很有見解。這些這麼好的百姓,為什麼會兜不攏?

《稻禾》的最後,我們要焦土裡面冒出水來,然後要「哇!」讓人驚豔。搞了二十個版本,因為要在一分三十秒內扭轉情緒,由絕望轉向希望,又要讓大家不覺得噁心。

作家張愛玲說,光明的結尾都很噁心,但我就是要走一個危險的路線。為什麼我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我不能在焦土上結束嗎?我問我自己為什麼?那是因為台灣。

我活在台灣,我仍然希望會有陽光在這裡出現,後來想想,大家真的需要這樣的安慰,因為環境太糟了。社會怎麼變好?遊行、上街抗議都是很健康的事情,這是一種社會討論的方式;但在這些很尖銳的事情之外還有別的,在這個到處都要補洞的社會上,總還有些事是可以做的。

我一直都是這樣想,零零碎碎持續做事,把碗屁股洗好;從我們自己開始,覺得這些有意思的話,打開某個網站,捐一點錢,做一點事情。如果你覺得年輕人可能是以後的問題,今天不要再討論了,回家好好對待自己的小孩,做你相信的事。

 

林懷民小時

 

1970林懷民

 

1972林懷民

 

1973林

 


如果你覺得年輕人可能是以後的問題, 就回家好好對待自己的小孩, 做你相信的事。

 

林懷民
出生:1947年
現職:雲門舞集創辦人
代表作品:《薪傳》、《紅樓夢》、《九歌》、《流浪者之歌》、《家族合唱》、《水月》、《行草》、《狂草》、《稻禾》等

 

但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更不只如此,某些財產可能會變成無法投保,然後價格就開始下跌,使擁有者陷入財務壓力。抵押貸款的違約率一旦提高,擔保品的價值一旦低於貸款,貸款方就會焦頭爛額。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Company)有一份報告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繁榮區域為例,研究氣候變遷的影響,發現如果不作任何因應,海邊那些容易洪水氾濫地區的房地產可能會遭受更大的損失,2050年前可能會因為洪水而貶值15%至35%,損失300億至800億美元。

 

金融業將是轉向低碳經濟、支持相關基礎建設的推手,是讓世界即時平順地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必要條件。2015年,共195個國家簽署了重要的《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承諾將本世紀的氣溫增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2℃以內,並致力使增幅小於1.5℃。這表示未來10年的碳排量必須比2010年少45%左右,並在2050年將淨排放量降至0。這種經濟模式的全面革新必定需要大規模的資本重分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估計達成《巴黎協議》的目標每年需要花費6.35兆歐元。

 

這種大規模結構性轉型會影響產業的財務穩定,如果太晚轉型被逼著急就章的話,就會更危險。各國政府一旦推出環保政策,資金開始投資較為乾淨的產業,高碳排產業的資產價格就會大幅改變,甚至被迫關門。有些政策制定者就認為未來將出現「氣候變遷明斯基時刻」(climate Minsky moment),許多產業價格會突然暴跌,帶來經濟大震盪。因此,為了降低金融風險,勢必得穩健地推動低碳經濟轉型;然而這個世界大概還來不及讓產業漸進調整,就馬上要面臨顛覆性的大變革。「那些無法與時俱進的公司」,就會像前英國央行總裁馬克‧卡尼(Mark Carney)說的一樣,「毫無疑問地走向破產,就連金融體系內的企業也不例外。」

 

金融業須積極面對革新變局

 

全球各地的董事會一定都注意到全球暖化的威脅,在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的《全球風險認知調查》(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中,氣候問題首次登上長期風險的前五名。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董事長賴瑞˙芬克(Larry Fink)在今年備受期待的致執行長信函中也提到,「氣候風險是一種投資風險」,而且「全世界的金融業即將面臨全面革新」。

 

但金融業的轉變勢必漫長且充滿挑戰,畢竟它就是維繫高碳排產業資產與營運的主要動力。例如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重點就相當有趣,雖然貝萊德最近高呼注意氣候變遷,但它的投資項目卻暗藏端倪,《衛報》(The Guardian)的調查顯示貝萊德、先鋒集團(Vanguard)、道富銀行(State Street)這全球三大資產管理公司擁有約3,000億美元的化石燃料投資組合,而且在《巴黎協議》之後都增加了這類持股。此外,貝萊德與先鋒都曾公開反對那些試圖鼓勵經理人因應氣候變遷的股東動議。這也難怪會有人警告說,金融業想成功轉型會相當艱辛。

 

不過在那些願意接受新思想、引進新科技的企業眼中,邁向全球淨排放量0的目標卻是很大的商機。全球幾家最大銀行共同成立了「銀行業環境倡議」(Banking  Environment Initiative, BEI),討論如何加速提供低碳產業融資,藉此擘劃2030年銀行業的樣貌,他們研究發現,銀行業通常都用短期方法因應氣候變遷風險,而且經常只滿足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英國審慎監理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也發現,雖然銀行業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但大部分企業依然沒有任何策略去因應即將到來的氣候風險問題。

 

BEI的結論是,銀行必須「積極一點」推動永續改革,如果繼續被動下去就會錯失影響客戶投資的機會,那些獲得客戶密切信任,幫助客戶投資低碳經濟的銀行,將長久屹立不搖。因此,銀行業須制定另一套適合未來的長期戰略,並授權員工推動創新與跨組織合作計畫。這樣未來的銀行就不僅能為客戶提供資金,更能協助客戶找到專業合作夥伴共同實現轉型目標,成為低碳轉型的重要橋樑。

 

但目前為止,大部分的銀行都還沒注意到氣候會造成多大風險。主因是企業的總體規劃時間軸不夠長,不會思考全球暖化的長期影響;此外這種事通常無法借鑑歷史,只能在充滿未知的狀況下規劃未來。科學家們警告,未來幾十年內的環境改變有如滄海桑田,但當代的人們依然懵然未覺。政策制定者則擔心,如果政治與企業現在無法及時履行承諾減緩氣候變遷,到時候就會「杯水車薪、緩不濟急」。

 

實施與時俱進的改善氣候計畫

 

有一套一致的分類方法,讓企業了解投資活動與資產的永續程度,可能是平穩轉向低碳經濟的關鍵之一。為此,歐盟今年通過了一項《分類規則》(Taxonomy Regulation),設計了一種機制來判斷經濟活動能不能維持環境永續;且正在研擬相關技術標準,預計到2022年就能詳細訂出每一種活動是否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或轉向循環經濟。政策制定者希望藉此加速資金投資環保產業,並盡量杜絕企業以「假環保」(greenwashing)的方式偽稱自己做了一些支持環境永續的計畫。此外,如果資訊公開,投資人就更能做出明智決定,這也是及時邁向低碳經濟的必要條件之一;但由於目前尚未統一規定企業必須公開哪些資訊,投資人很難獲得完整、可靠、可比較的資料。正如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DWS)所言,目前的年度報告幾乎都沒有包含夠具體的相關資料,例如各倉庫的位置或者危險地理區域的詳細分析等等,人們可能會大幅低估投資風險。

 

因此,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設立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專案小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建議企業自己公開一些能夠協助決策的氣候相關金融風險。該小組不僅提供了討論治理方針指南,更鼓勵企業公開自己評估風險與機會的方式和目標。雖然報告品質持續下滑,但它們的建議很快就成為世界各地決策者的榜樣,歐盟2019年的氣候相關資訊指南就以這些建議為主要基礎;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也在考慮要求於英國上市的公司自己公布是否遵守TCFD的資訊公開規定,並指出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強制企業公開相關資訊。

 

減緩全球暖化的前路遙遙,這不僅需要改變資產配置,更需要所有人轉變心態。氣候變遷問題危在旦夕,世人如果不著手處理,金融業將失去一切。幸好問題相當明確,而且這個產業正開始嘗試邁向更美好永續的未來。(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

延伸閱讀
是撈到飆股還是地雷股?14檔淨值低、現金偏低生技股要小心!創投提醒:兩個角度避免踩雷
是撈到飆股還是地雷股?14檔淨值低、現金偏低生技股要小心!創投提醒:兩個角度避免踩雷

2022-03-29

小心你買的股票變壁紙!光看現金流量表還不夠...達人示警「4關鍵」:嗅到地雷股的徵兆
小心你買的股票變壁紙!光看現金流量表還不夠...達人示警「4關鍵」:嗅到地雷股的徵兆

2024-07-05

連年配息、績優股王也可能是地雷股?他研究台股20年,「提早2年以上」發現財報警訊
連年配息、績優股王也可能是地雷股?他研究台股20年,「提早2年以上」發現財報警訊

2021-08-11

他3年把300萬翻3000萬「從不停損」,踩到地雷股一次把錢賠光啟示:投資,最怕心態炸裂
他3年把300萬翻3000萬「從不停損」,踩到地雷股一次把錢賠光啟示:投資,最怕心態炸裂

2022-04-26

曾被地雷股慘烈轟炸的他 如何靠市井股神「四批停利」策略 把失去的資產再賺回來?
曾被地雷股慘烈轟炸的他 如何靠市井股神「四批停利」策略 把失去的資產再賺回來?

202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