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女兒喜不喜歡剛才的電影,她點頭說很喜歡,又問,是不是看了電影心情受到影響?她看了看我,又看窗外,《看見台灣》。
照理說我們三人才剛看完電影,女兒通常不這麼憂鬱,但這部電影的後座力極強,難道,跟電影有關?問女兒喜不喜歡剛才的電影,她點頭說很喜歡;又問,是不是看了電影心情受到影響?她看了看我,又看窗外。
要在她這年齡思考剛才那部電影的訊息,確實很難,千百思緒,即使大人也得花點時間整理。告訴她,如果有什麼想法,不一定要現在告訴爸媽,可以在廣播節目裡告訴聽眾,我鼓勵她告訴更多人看了這部電影的感受,這回她看著我,點點頭。
這部電影就是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我很少急迫地想推薦什麼給旁人,但《看見台灣》真是這十年來「一定要看」、更「值得一看」的電影。
記得二十五年前,我也曾像小女兒這樣,想說、卻梗著說不出什麼。那年剛開始潛水,搭著小竹筏出海(而且還得申請漁民證),離岸一陣子之後回頭看墾丁南灣,當場傻了,台灣怎麼可能如此美麗!潛入海底,海中美景更驚人,色彩斑斕豔麗,視覺上極度震撼;不遠處卻是鋪著灰泥,像一座座大墳墓的核三廠。如此美麗遇到如此醜陋,讓人震驚到完全不能接受,因此好一陣子成了憤青,天天寫文章,談生態、談核電廠,希望讓更多人注意到墾丁發生的事情。
相信齊柏林導演拍片初衷一定也是某個讓他無法坐視不管的畫面,他關心台灣,希望大家都能看到他所看見的台灣。透過他的視角,配上何國杰的配樂,時而雄壯、時而悲戚,轉個身又帶來希望,太精采了!聽著念真的旁白,他的聲音好、文好,不民粹、不點名怪誰,因為我們都在這個共犯結構裡。大家吃著美味的鴨肉,卻顧不到大量鴨糞正在汙染環境;台灣母親長期以血肉餵養我們的經濟發展,等看見問題,卻也回不去了。
電影放映結束之後,滿場觀眾不急著走,看著字幕慢慢跑,有董陽孜的字,有參與其中的藝術家、飛行員的名字,每個名字都貢獻了力量,觀眾也都「看見」了。結束之後有人起頭鼓掌,觀眾羞怯但勇於應和,全場掌聲,很感動。而且這樣一部紀錄片能夠吸引滿場的觀眾,台灣,真美!
能在金馬五十周年時看到這樣一部電影,讓觀眾看到台灣的影視工作者,多年來持續不停的努力,忍不住要為齊柏林喝采,齊柏林加油!(本專欄按字計酬、而且稿費全捐公益團體,為了多賺稿費,我決定多寫些字)齊柏林加油!金馬五十加油!金馬五十加油!
(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