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國際競爭者,台灣生技公司具有幾項優勢,足以支撐當前股價,並維持產業一定的規模與競爭力。
相較於國際競爭者,台灣生技公司具有幾項優勢,足以支撐當前股價,並維持產業一定的規模與競爭力。
首先,許多資深的生技業領導人是自美歸國學人,他們出身自美國公司的資深主管,或任職研究部門多時,不僅為台灣帶回技術,還有生技業的獨特管理知識,與歐美重要通路或技術夥伴的緊密網絡,美國專利法規的know-how,以及提升品管標準以符合FDA(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更嚴格的藥品優良製造規範(eGMP)。
其次,台灣公司擁有一項特質──快速進入市場(speed to market)。生技業與電子業一樣,快速進入市場是關鍵競爭優勢。台灣廠商規模通常不大,擁有勤奮的員工和充滿活力的工程師,與較大型、官僚化的美、歐或日本公司相比,台灣業者做決策的速度快多了。
在製藥業中,成敗之間,往往就在於能否成為第一家進入市場的公司。由於規模小,台灣公司多半僅專注於附加價值極高的新藥開發。
一般而言,新藥開發涉及四大步驟:發現有效的化學或生物製劑;製劑的毒性測試|第一期臨床試驗;劑量最佳化|第二期臨床;有效性測試|第三期臨床。
如果一切順利,新藥可取得主管機關核准,但發展過程牽涉到數百、數千,甚至成千上萬的潛在化學和生物製劑的試驗,是個相當費力耗時的過程。此外,第三期臨床必須在欲銷售的市場測試,這其中涉及招募、監控和支付數百名病人嘗試新藥或安慰劑的有效性,是個極為昂貴的過程。
若是發現潛在製劑或許能增加五%的成功機率,一旦進入第三期,則有六成的成功機會。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偏好在發現新化學物質,並在完成第二期試驗後,便將新藥的開發授權出去。因此,可以最低的研發費用,取得開發過程中的龐大附加價值,是相當聰明的作法。
最後一個關鍵優勢是台灣接近發展快速,即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的中國藥品市場。中國業者對台灣的威脅不大,主因其國內市場太大,成長快速;對中國的製藥公司而言,若要拓展海外市場,就必須提高品質標準,這麼一來,可能喪失在中國內需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此外,與其他外國公司相較,中國可能開放較大的市場給台灣製藥公司,這不僅能讓台灣公司快速成長,也提高全球製藥大廠購併它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