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台股目前有很多電子產業正逐漸「主機板化」,也就是產業經過殺戮後,僅存公司反而因競爭者變少而得利。
以低價股整流二極體的強茂、敦南為例,從重置成本思考切入,一片悲愁的電子股,其實已有新投資利潤方向了,讀者可一起思考。
就台股目前時空看,二○一三年第四季電子產業確實面臨嚴峻考驗,由微軟加上英特爾的「Wintel」發展架構,隨PC/NB市場成熟及平板電腦取代,旺季循環遂漸轉弱,充滿悲觀論點的「PC/NB是否下沉」?時常在報章雜誌出現,這樣的恐懼氛圍,反而是找尋另一投資機會新契機。
以PC連動最深的主機板產業看,台灣主機板大廠如技嘉、微星、華擎等,○三年PC產業逐漸成熟後加上大陸競爭者低價搶市,投資者對其營運前景都非常悲觀。可是十年過去了,這些公司依然健在,觀察其獲利狀況,技嘉在○六年EPS(每股純益)掉到○.二九元後,一二年EPS已經回到二.四八元,微星在○九年EPS掉到○.二三元後,一二年EPS已經回到一元,華擎更是成為近四年來每年穩定獲利EPS 九~十元的好公司。
經濟學中有一位托賓教授(一九一八~二○○二年,曾任教於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曾提出Q比率,此時拿來引用在台灣電子業最是時候!
Q比率指的是公司市值對其資產重置成本比率。公式分子是公司目前市值,分母是企業重置成本(公司重新設立,創建公司所需花費)。當Q比率小於一時,廠商要蓋新廠的成本就不如購買現有公司生產來得划算,電子業「主機板化」的興奮價值就出現了。
PC市場出貨量確實往下走了,讓各公司好轉關鍵在於,經過產業的重整和洗牌,撐不下去的公司都倒了,剩下來的公司瓜分了市場,因為競爭度變小,大家也不再用殺價搶市場的方式,反而讓價格逐漸穩定,也帶動大家獲利好轉。事實上,台股目前有很多電子產業正逐漸「主機板化」,也就是產業經過殺戮後,僅存公司反而因競爭者變少而得利。
如最近MOS(Mosfet,屬類比IC產品之一)市場也遇到同樣情形,國外大廠瑞薩因為不堪價格的殺戮,在二○一三年七月宣布退出後,訂單極有可能因此回流台廠。華創在九月二日公布溢價收購台灣MOS廠富鼎四七.二%股權,MOS產業正慢慢走向「主機板化」。
整流二極體市場也正逐漸「主機板化」。過往整流二極體技術與市場主要掌握在美、歐、日商手中,主要大廠包含ST、Vishay等,從二○○八年後因為整流二極體售價持續下滑而逐步轉型退出。台灣整流二極體廠最大優勢為供應鏈完整:從上游原材料業、中游高功率整流二極體產業與下游應用產業三大部分都極為完整。尤以強茂、敦南等大廠,皆屬IDM(整合元件製造)廠商,從上游磊晶到下游封裝皆可獨自完成,在產業走向「主機板化」趨勢下,可能讓利潤回溫,投資者最應注意追蹤。
強茂(二四八一),成立於一九八六年,股本三十七億元,為台灣小訊號整流二極體龍頭,在薄型化發展(薄型蕭特基二極體)很成功。集團由總裁方敏宗(一九五六年~)及弟弟董事長方敏清(一九五八年~)創立,哥哥方敏宗主掌強茂集團永續發展的開枝散葉,弟弟方敏清主導強茂基石二極體業務。近年強茂跨入手持式裝置整流二極體,手持式裝置整流二極體技術門檻要求較高,厚度要求為過往運用在NB、PC的一半以上,有利於強茂在二極體單價和毛利上的提升。全球手持式裝置如智慧型手機一二年六.八五億支,一三年預估為九.四億支,成長三七.二%,平板將從一二年一.三億台,一三預估為一.八億台,成長三八.四%。
強茂一一~一二年合併營收分別為一五二億元、一二七億元;稅後EPS為負一.四五元、負一.七五元,一三年上半年合併負債比、流動比與速動比為六五.六%、一五八%、一○六%。一三年前九月合併營收九十九.七億元,YoY 六.四六%,在切入手持式裝置後,合併毛利率已由去年九.五二%提升至第二季一一.○五%,營運狀況正逐漸改善,上半年淨值十八.三六元,十月十五日收盤價十二元。
敦南科技(五三○五),成立於一九九○年,股本四十四.七億元。早期從事成熟度較高的影像感測器(CIS)生產,○四年進行策略轉型成為台灣專攻高壓製程的IDM廠。董事長宋恭源(一九四一年~)為光寶集團創辦人,副董事長陳忠雄(一九四三年~,也是F-昂寶、金居董事長)曾任職德儀逾二十年,電子產業背景極為深厚。
敦南除在橋式整流二極體市場受惠外,也全面配合智慧型手機的高需求,將產品轉換為薄型化,而其整合式光感測IC也在智慧型手機等電子產品對於低功耗要求越來越高趨勢下,滲透率將明顯拉升。敦南科技一一~一二年合併營收分別為八十五.九億元、八十六.三億元;稅後EPS為○.五三元、○.四三元,一三年上半年合併負債比、流動比與速動比為五○%、一四四%、一○八%,一三年前九月合併營收七十二.八億元,YoY 一○.七%,近三季獲利○.○五、負○.○三、○.一七元,營運狀況也逐漸改善。上半年淨值十六.五四元,十月十五日收盤價十七.六元,其轉投資的F-昂寶、朋程市值逾三十八億元,也是該公司相當珍貴的市值加分。
產業「主機板化」是目前台灣電子產業日漸成熟的寫照,電子產業的本益比也因而隨產業成熟而下修,以IC設計業者過往享十五~二十倍高本益比看,一二年已下修到十一~十四倍,電子產業困境明顯。但在產業「主機板化」過程中,正是台股投資者有機會在最惡劣的時間買進相關股票,得到超額報酬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