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幾次重遊倫敦,發現創意產業先鋒的倫敦,確實多元化了。除了戲劇、流行歌曲,在美食方面,也有愈來愈多的選擇。
近十年,幾次重遊倫敦,發現創意產業先鋒的倫敦,確實多元化了。除了戲劇、流行歌曲、設計和出版等領域外,在美食方面,也有愈來愈多的選擇。果然他們的生活已經實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主張。
最近更因參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工作,而接觸了倫敦BOP文創諮詢公司的主要成員,如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和主任保羅.歐文(Paul Owens)等人。在幾個場合中,恰好有機會介紹他們,我都會從這一段與英國多年接觸的經過開始。能夠一見如故,就是因為他們擁有多元文化的經驗,而且從這些經驗中內化了豐富的文化智能。
台灣產官學研都在強調國際化的重要性,也希望台灣人可以放眼世界,培養國際視野。教育部甚至從中小學開始推動國際教育,二○一二年訂定「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計畫要點」,企圖引導中小學加強國際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培育學生成為具有全球關懷與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
在高等教育方面,一方面鼓勵大學生出國留學和交換進修;另方面也在大學廣設多達一百五十個以上的英語教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學程,讓台灣和外國學生合班上課、互動交流。
從小學到大學的國際教育都企圖增加學生的多元文化經驗和文化智能;文化智能包括動機、認知、後設認知和行為四個面向,不管是學生的國際化教育或企業界的境外訓練,首先必須激發學生或員工了解不同文化並結交不同文化朋友的動機。在認知方面學習入境隨俗必要的語言、文化與行為常模等知識。在體驗新的文化時,能從不同的觀點看待或思考親臨現場的具體情境。
後設認知包含覺知、規畫和檢驗。覺知就是指文化和人際的同理心;規畫是指跨文化體驗之前的準備;檢驗則是和別人互動時,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為、計畫和期望到底適當不適當,並且進行必要的調適。
行動方面,是在跨文化情境中應變的能力,能拿捏得宜,知道什麼時候該入境問俗,什麼時候不必。
任何的國際教育都必須以增長文化智能的四個面向為目的。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