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只想到要孩子改變,自己卻不想改變。其實,要是知道自己改變了以後,會比以前開心得多,我相信很多父母會放手一搏。
其實,我一點都不想說這一切都很容易。雖然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一切都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因而一切都可以改變;也有些心理學家甚至認為,人的發展,先天DNA要占一半的影響。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辛格教授就持此觀點。
但,這絲毫不影響正向思考的人。就像快樂幸福學專家哈佛大學班夏哈教授所倡言的,人能夠多快樂,五○%是先天決定,一○%受童年影響,我們還有四○%空間可努力成為更快樂的人。我們的親子關係,也至少還有五○%機會可變得更好(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長大),而且無論現在相處得多好,都還可以更好。這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訊息。
問題是,有些父母只想到要孩子改變,自己卻不想改變。其實,要是知道自己改變了以後,例如變得更會聆聽、更愛問問題、更尊重他們後,會比以前開心得多,我相信很多父母會放手一搏。
有一位媽媽在三歲女兒第一天上幼稚園時,看到女兒衣服穿得亂七八糟,顏色也不對,正想叫她回房間換,卻忍住了。媽媽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也給了小孩一個成長的機會。小孩中午一進家門就哭了,她說小朋友都在笑她的穿著,「你為什麼沒有叫我換衣服?」媽媽輕聲說,「媽媽以前有沒有教過你該怎麼穿衣服呀?」小孩承認說,「有。」媽媽說,「那你以後就要好好自己配衣服囉!」幾次以後,這孩子將來就可能成為一位會做決定,而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人了。
另有一位爸爸有一天晚上在家看報時,十八歲女兒突然問他,「星期六晚上可不可以去同學家跳舞?」他本想回答她,可以或不可以。但他思考了一下說,「我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去跳舞呀!」女兒於是小聲自言自語,盤算這篇作業、那篇報告什麼時候寫完?期中考還有幾周?她說,「可以去跳舞。」爸爸說,「好啊。」
隔了一會女兒又問,「那我晚上什麼時候要回來呢?」爸爸本想說十一點以前,但他忍住了。他反問:「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可以回來?」女兒想了一會說,「十二點。」爸爸立刻說,「好啊!」
妙的是,女兒有點不敢置信,覺得爸爸怎麼變了個人?她帶著笑意挑釁地問,「要是我十二點沒回來呢?」爸爸也笑了,他覺得不必回答了。女兒是在自由意志下做的決定,她應該也更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我們一生常常要做各種決定。能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