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顯示,中國政府認為台灣廠商較外國公司更值得信任。從龐大的中國市場,當前台灣廠商似乎獨具發展優勢。
當看到中國控告葛蘭素史克藥廠,就有關藥品定價賄賂政府官員,並賄賂醫師使用他們的藥品時,我就想起電影的這一幕。當然,我無法對這些控訴做任何評論,但就過去中國控告蘋果、谷歌和力拓(Rio Tinto)等案例,背後都有政治動機,令人不得不聯想到,這就是經濟保護主義。
我並不是怪罪中國。中國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能掌握市占率的企業,就可以賺進大把鈔票。除了汽車和金融外,原物料、消費性品牌、網路和製藥業,都是經濟最重要的成分;雖然目前中國在發展品牌和優良產品的能力還很弱,但若在發展初期便讓外國企業掌控了市場,本土廠商將永遠無法在自家市場取得主導權,這樣的憂慮也十分合理。
然而,就我了解,在中國如果要賣藥,就得先打點好一群人;包括官員、醫院管理人和醫師。葛蘭素史克遭到控訴的訊息,或許有人這麼看待,即中國在某些關鍵產業,正系統化地汙名化幾個主要外國企業,讓中國消費者留下壞印象,也讓中國在不違反WTO義務下,迫使這些外國企業讓步,以限縮他們在中國的發展。
眼前看來,中國要為本土廠商的發展打好基礎、開發自有品牌和生產優質產品,恐怕還要一段時間;那麼,前述的「抹黑」手法雖令人不悅,但卻可理解。不過,有些領域卻實在看不到有任何新創公司萌芽,這對中國消費者來說,可不是好消息;就北京政府期待以內需消費調整經濟結構而言,也不是好消息。但這卻對台灣的品牌廠商、網路公司和製造商,提供不錯的機會。
中國食品和飲料業者節節敗退,市場已由台商取得主導權;中國本土業者雖意識到市占率落後台灣領導廠商,但因平均單價(ASP)較低,所以無法增加行銷、廣告和產品研發的投資,於是更削弱未來競爭力。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顯示,中國政府認為台灣廠商較外國公司更值得信任,例如讓台商得以跨入電子商務,而其他外國人則是禁止的;未來電信產業、品牌消費產品或製藥業,也都有機會領先其他國家開放。
此外,中國的信用緊縮衝擊本土和外資的中小企業,只有台灣的中小企業取得在台灣和離岸貸款市場的銀行支持。就多個層面來看,當前台灣廠商似乎在龐大的中國市場獨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