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對著台下的兄弟姐妹說,他為許多人在彌留時做禱告,而這些即將往生天國者,最後想要看的不是存摺裡頭還有多少錢或是留下幾棟房子,而是那些愛他以及他所愛的人。
牧師對著台下的兄弟姐妹說,他為許多人在彌留時做禱告,而這些即將往生天國者,最後想要看的不是存摺裡頭還有多少錢或是留下幾棟房子,而是那些愛他以及他所愛的人。
《與成功有約》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做了一個假設,如果你正前往殯儀館參加一場告別式,抵達之後,發現親朋友好友聚在一起,正要向你告別,你希望聽到什麼樣的評語?你這一生有任何成就、貢獻或值得懷念的事嗎?
商周的執行長王靜文在一次和創辦人金惟純對話中,特別問金先生一生角色多元,最享受的是哪一種角色?金先生回答說:「父親」,因為這個角色最接近人生,最接近生命。
記得大學時和同學們到圖書館借閱叔本華、康德…等的作品,然後坐下來聊聊哲學、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其實當時候是似懂非懂,只是燃燒著年輕的熱情和憧憬。現在年過半百,經歷過一些人生的體悟,再度省思「人生為了什麼?」這個命題,也許更貼近真實。
在生命旅程中看到不少人埋頭苦幹,卻不知所為何來?走到人生終點才發現走錯階梯,為時已晚。
我們在草擬一個計畫時,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願景目標,而後的策略、手段、方案都必須指向這個方向,否則它將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計畫。
人生也是一樣,必須先鎖定生命的座標,以終為始,才能全力以赴,而讓整個生命歷程發光發熱。
在思索這個命題時,我現在才發現真誠、熱情、勇敢、慈悲、智慧…這些才是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也是邁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能量。
再問一次「人生為了什麼?」,我覺得德雷莎修女說:「當人生走到終點那一刻,我們受到的評斷,不會根據我們一生做了多少善事,或獲得多少文憑,我們受到的評斷,將根據我們投入多少愛在我們的工作中。」這句話最富有啟發性。
而愛就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無條件不求回報的給予。記得國中邱水欽老師在我畢業紀念冊上寫的這段話「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我一直用來勵人勵己,到現在還是。
而在荒野大家庭裡頭,我看到許許多多的夥伴在投入義務服務之後,都能找到對的人生方向,快樂地在付出中修行,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