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央行在退出QE上與市場的溝通,可以用不合格來打分,央行與市場以這樣的方式互動,在近十幾年已經變得極為罕見了。市場無法正確領會央行的政策意圖,市場波動必然大。
央行今年特別忙。
為抑制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各國央行於二○○九年先後推出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將利率水平拉低至接近於零,將流動性擴張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一輪急救式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後,貨幣當局又根據本國需要,加推QE加強版,以期刺激經濟,舒緩市場情緒。全球範圍內極端的貨幣環境,在央行歷史上必將占有一個篇章。
事隔五年後,隨著美國經濟步出衰退與中國經濟需要去槓桿,貨幣政策的拐點於一三年浮現。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給出了退出QE的時間表與路線圖,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強調經濟的最壞時間已經過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則在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市場「教訓」過激貸款的銀行。一時間,利率上揚,國債受壓,金融資產價格身處風雨飄搖中。
各國央行在退出QE上與市場的溝通,可以用不合格來打分。柏南克在五月國會聽證會上透露退出QE意向後,接近數周消失於公共視線,聽任債市暴跌;中國資金市場出現恐慌,隔夜拆息由二.四五%飆升至一五%,中國人民銀行竟然沒有公開作出任何官方聲明;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在電視採訪中一句:「經濟改善了,利率自然上升。」讓日債日股跌足四周。無論是不經意所為還是刻意安排,央行與市場以這樣的方式互動,在近十幾年已經變得極為罕見了。市場無法正確領會央行的政策意圖,市場波動必然大,「黑天鵝風險」也就應運而生。
最近央行舉動的另一個變化,是貨幣政策出現個別發展的傾向。金融危機以來,美中歐日的貨幣政策趨同,單邊式的流動性釋放,與超低的利率環境成為一致的政策目標,而且彼此之間政策連動性強,甚至出現過聯手干預。不過,今年隨著美國經濟改善,聯準會退出QE被提上議事日程,而中國央行也開始著手清理金融領域的過度槓桿與道德風險。相對於美中的轉向,歐洲央行一改過往風格,明確表示歐洲離收水還有很長的日子,努力地安撫市場對歐洲退出的焦慮。由於復甦前景、槓桿環境與資金流向上的分化,各國的貨幣政策在今年明顯脫鉤,央行政策的同步週期已告終結。貨幣政策各行其是,本是正常時期的正常舉動,不過對一個已經將單邊貨幣政策當成常態的市場,需要時間來適應;這個對今後的匯市走向、資金流向,甚至風險分布均會造成新的變數。
全球的貨幣政策已開始回歸正常,其過程卻可能為市場帶來「異常」的波動。政策不確定性在上升,風險資產面臨重新洗牌、風險分布面臨重新洗牌、資金流向也面臨重新洗牌。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