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書的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只維持在自己高度的老師。那個高度有「心裡」的高度,當然也有「身高」的高度。從當老師開始,就被教導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其實就連和孩子說話,也是蹲在跟孩子相同的高度,維持這樣的方式和孩子做溝通。
在教書的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只維持在自己高度的老師。那個高度有「心裡」的高度,當然也有「身高」的高度。從當老師開始,就被教導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其實就連和孩子說話,也是蹲在跟孩子相同的高度,維持這樣的方式和孩子做溝通。
那是一堂美術課,學校外聘校外的美術老師,讓孩子畫果樹。「蘋果怎麼是黑色的呢?你可以畫紅色的啊!蘋果沒有黑色的啦!」坐在導師位置上的我,只想聽聽孩子會怎麼回答。抬頭看著老師的小男生,只是淡淡的回答了一句:「因為我的蘋果爛掉了呀!」
孩子從出生開始,眼中的世界就跟大人不同,剛開始是模糊的、不太具像的。慢慢長大之後,靠著漸佳的視力和大人口中的描述,開始與這個世界做連結。如果大人自己沒有一個開闊的心,和想像的空間,孩子原本的創意,也無處發揮。想想自己身邊的孩子,從塗鴉開始,就是在描繪他們眼中的世界。或許因為能力有限,只能把人畫成一個個的小圓圓。再大一點,一團紫色的顏色,他們會說「樹」。一筆筆看似凌亂的線條,他們會說「下雨了」。多麼美妙的事啊!就想都不用想的把感情揮灑在紙上、牆壁上、餐桌上、或是爸爸的白襯衫上。
做菜也是。菜做得再好吃,放在碗盤裡的那一刻,如果沒有平衡的美感,就可惜了那一道道的美味料理。美感不一定是花俏,有時候簡單也能造就平衡。常常看國外的廚師,一個盤子裡面可能有30樣元素,但是看他們在下手的每一步其實都像算過方程式一樣。一片葉子、一朵花、一滴醬汁,如果沒有美學的底,複雜就成了混亂,和諧就不會在盤子上發生。
孩子的感知,常常在大人不經意之下,關起了一道道的門。坐在草地上的孩子,用手撫摸著草地,這時候可以說「軟軟的」、「刺刺的」、「癢癢的」、「濕濕的」,這些都不會有標準答案。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得到大人給的反應是「有嗎?應該是......」這就是關門的動作,就是讓孩子漸漸不表達,只做大人喜歡的事。
當我的學生說完了「蘋果是爛掉的」之後,我也跟那位老師說:「其實蘋果的種類有好幾千種,每個種類都有各自的功能,或許適合做果醬、或許適合做甜點、有的是可以拿來做菜的。顏色不要說只有紅色,黃色、綠色、有的還有不紅不綠的。」
我們的眼光,我們的心,是孩子看這個世界的望遠鏡。如果望遠鏡壞了還想看遠,就只能感到無力而失落了。
不需要去調整孩子的畫面,因為每一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孩子自己的想法
女兒一年級的畫,表達「火氣」的方式,其實就是這麼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