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幾乎都會帶來經濟擴張;一旦重新調整完成,我們或許會看到中國經濟再度擴張;屆時,台灣金融機構也將在中國取得更高市占。
答案是:「不!還不是時候。」謝天謝地!
隔拆利率之所以飆升,是因為中國人民銀行要遏止當地銀行鑽利率控管的漏洞,政府對銀行貸款利率設上限;在此同時,中央政府為了要抑制不動產的投機歪風,透過提高存款準備率,來限制銀行的放款業務。
但是銀行總會有辦法閃避這些限制的。最新的案例是,銀行與規範較寬鬆的信託公司合作,以財富管理產品(WMP)為名來成立新放款公司;信託公司開發WMP,銀行借錢給WMP,並分享較高的營運利潤;WMP則以高於政府允許的利率,將資金貸放給不動產開發商及中小企業。
當人行發現這個漏洞後,開始限制銀行持有WMP;如今銀行「頭殼抱著燒」,因為在六月底前就要實施新制,由於WMP的流動性非常差,借款人不可能在短期內償還貸款,銀行被迫將這些放款納入資產負債表中;但又因為存款準備率相當高,等同要拉高存款金額,才能因應帳上的放款。因此在六月結束前的幾個交易日,銀行間爭相搶奪同業間的存款資金。
所幸在人行提供流動性填補資金缺口下,當前危機已受到控制;但銀行仍希望將來能把這些貸款從帳面上消除,因為相對於收取的利率,這類貸款的風險不算低。隨著銀行收回放款,中小企業、不動產開發商,以及中國投資人間,將會出現第二波的信用緊縮,屆時危機恐會重現,這就有賴政府採取更根本措施來解決了。
這些根本措施就是利率自由化,讓銀行以較高利率放款,至少讓這些原本來自影子銀行、品質較佳的貸款留在帳上。還有就是鬆綁兩岸資本流動;儘管這可能要到明年才有機會實施,但對台灣金融業卻有正面效益。
當前對WMP的限縮,將迫使更多台商,甚至中國的中小企業,因人民幣借款被收回而到境外美元貸款市場籌資,這塊市場一直是台灣銀行業獲利豐碩、較高融資成長的來源。在台灣資金成本極為低廉的情況下,可望有效創造一個套利交易的機會。
一旦資本限制鬆綁,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國資本流入台灣資產市場,拉高金融機構的資產價值,同時也會允許更多離岸人民幣貸款得以投資中國;這是目前不容易做到的事。
此外,金融自由化幾乎都會帶來經濟擴張;一旦當前的重新調整完成,我們或許會看到中國的經濟再度擴張;屆時,台灣的金融機構也將在中國市場取得更高的市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