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當他的玩伴;到了念中學時,應當是他的朋友;念大學或進入社會後,要作他的顧問。
多年前在北京接受電視訪問,談到怎麼樣才能有更好的親子關係之類的事。當時我回答的三個重點,不知為什麼一直到今天都還記得,而且在演講時也常提到。
我們怎麼樣才能與孩子有更好的親子關係呢?特別是我們常早出晚歸,雙親都上班,回到家洗個澡,看一下電視,看看報,就什麼都不想做了。孩子呢?要做功課,要補習。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還能怎樣?
我當時不知哪來的念頭,回答他說:孩子小時候,父母要當玩伴;到了念中學時,父母應當是朋友;孩子念大學或進入社會後,父母要作他的顧問。我真的很喜歡這三階段論。但坦白說,要想做到相當不容易。
巴菲特的兒子,彼特.巴菲特有一次在接受訪問時說,小時候他留意到別人的爸爸下班回家時,常累得不想說話;他卻記得他爸爸下班時,常面帶笑容,常常手上還拿著公事包,上衣還掛在肩膀上時,就會在前院草地上牽他的手,與他說話,或和他一起投籃球了。
我不太相信巴菲特工作一直很輕鬆,或沒煩惱,他的工作壓力可能也很大;尤其是四十多年前,他還沒那麼有錢,還不到呼風喚雨的年代。他為什麼能與其他須打拚的父母有那麼大的不同?他為什麼一下車就能與孩子玩在一起了?我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像巴菲特一樣!讓家人和我們在一起時很快樂,特別是孩子!
巴菲特是怎麼做到玩伴的?原來他有彈性,能快速轉換角色,從投資人、老闆,很快轉換成父親的角色,還要立即轉換成玩伴的角色。而彈性與角色轉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學習或練習才會的。
上班的時候,我們同時要擔任的角色可能有主管、部屬、同事、供應商、客戶……,能否在這些角色調整自如,決定了我們有多快樂,工作有多成功。回到家以後呢?我們是父母、配偶、親戚,如與老人家住在一起,我們還要擔任兒女的角色。這些角色各有各的特質與特色。要能融入每一種角色,發揮那角色的價值,而且相當自然,還能樂在其中,真的很不容易。
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接受卡內基訓練的時候,還感覺不出彈性的重要,對課程中角色轉換的練習只是覺得很好玩。後來看到很多人因這練習而起了改變,原來一板一眼的、冷漠的人,開始有笑容了,會與孩子耍寶了,會喜歡動漫了。我開始領悟到,具有彈性的父親,才是最快樂的父親,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父親。
你看,能作孩子的玩伴多好!很高興能隔著雨與你分享。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