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對QE退場的恐懼持續蔓延,加上依舊充沛的流動性,或許QE退場是件好事,而且市場也需要恐懼推動更高的價格。
一九九四年,聯準會(Fed)確認七年前美國爆發的儲貸危機(savings and loan crisis)已落幕,而開始採取緊縮政策;結果債券市場首當其衝,成為殺戮戰場,長債殖利率由五%飆升至八%,但股市整整一年卻沒動靜。這正是當前有些人認為股市沒什麼好擔心的理由之一:太多錢鎖在債市太久,債券價格的任何崩跌,都可能會帶動資金流向股市。這也是日股對利用通膨帶動經濟成長的安倍經濟學如此買帳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全球長債利率已開始上揚,尤以美國漲幅最顯著,台灣也是如此;由於短期利率仍在低檔,殖利率曲線短期走勢顯得相當陡峭;這是件好事。二○○六、○七年間,殖利率曲線反轉,長期利率低於短期利率時,就是苦日子要來臨的徵兆;這表示Fed將壓低經濟成長的速度。較陡峭的殖利率曲線有幾個好處,例如鼓勵資本支出,因為長期獲利成長的展望改善了;銀行也因存貸利差放大而受惠,會更傾向承作更具風險性的貸款。這也是日前台美銀行股漲幅明顯的原因之一。
柏南克和許多Fed成員已很清楚表示,他們尚未決定是否要結束QE,因為他們要確認經濟可出現持續性的成長。相較於幾年前的QE來得又快又猛,未來QE的退場只會緩慢進行。儘管Fed勢必把美國利益擺第一,但也無法漠視世界其他地區的問題。如果QE太快退場,可能會把歐洲推向更深的衰退,日本剛萌芽的復甦也可能夭折,甚至讓過度擴張的中國銀行出現倒閉潮;一旦這些都發生了,也就沒有所謂的「美國利益」。
雖然過去有幾次曙光乍現,但又迅即消失的日本,現在似乎有邁向光明的跡象。安倍除了透過貨幣政策,給日本經濟來一劑興奮劑,還表示希望加入由美國主導的亞洲自由貿易協議TPP(泛太平洋夥伴關係)。
當年中國加入WTO後,被迫進行經濟結構性改變;這些改變可能不會是自發性的。因此安倍也想藉由加入TPP,改變國內部分深受保護的產業。只不過,當時中國的改革看似有助於刺激全球經濟成長,如今看來卻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
其實,只要市場對QE退場的恐懼持續蔓延,加上依舊充沛的流動性,或許QE退場是件好事,而且市場也需要恐懼推動更高的價格。目前消費者滿手的儲蓄,卻只能創造很少的可支配所得。全球各地企業的獲利都創新高,但卻不願將獲利拿來投資。資本支出總會帶動薪資成長,進而強化消費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