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只有美國貨幣當局可以無時限的放水,這對市場意味著流動性,令資金敢於槓桿炒作。聯準會縮手,可能是市場信心的分水嶺。
聯準會何時以及以怎樣的力度調整QE政策,取決於未來數個月的經濟數據。筆者傾向於認為,聯儲於九月例會上啟動QE減碼步驟,購債數量降至四○○至四五○億美元,隨後觀察經濟表現,再謀下一步動作。此舉對美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有限。
首先聯準會減少購債,而非賣債,即放水速度減慢而非抽水。其次,目前體系內流動性過多,且多滯留在金融市場,放水略緩未必改變銀行的貸款標準,美國信貸已見復甦跡象。再者,聯準會所做乃「摸著石頭過河」,經濟一旦有變,政策隨時可調整。美國流動性過剩、利率處超低水準的局面,在可預見的幾年都將維持,尤其是在通膨走高之時,聯準會的退出舉動估計是:一慢、二看、三通過。
然而聯準會退出從貨幣政策層面上看,卻是一個分水嶺,美國的流動性氾濫已經見到頂峰,儘管時間與路線尚不明朗,方向卻十分清晰。這對三年期以上的國債市場,風險變得十分明顯,聯準會過去靠市場干預所取得的國債收益曲線,勢必出現變局。QE在刺激經濟復甦上,效果並不突出,但在刺激債市泡沫上的作用,卻是有目共睹。聯準會退出QE,勢必觸發債市調整,債市由牛市轉熊市,只是時機與調整形式暫未可知。
儘管聯準會可能退出,歐洲央行仍在放水,日本銀行更可能再加碼,全球流動性是不是真的減少呢?聯準會的減碼規模未必大,在全球流動性的總和,料非震撼性舉動。歐洲的QE受德國與通貨膨脹的制約;日本銀行的安倍經濟學,受債市和日圓的制約;世界只有美國貨幣當局可以無條件、無時限的放水,這對市場不僅意味著流動性,更是信心的體現,令資金敢於槓桿炒作。聯準會縮手,可能是市場信心的分水嶺。
聯準會調整政策,美元勢必進一步變強,帶動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對商品、石油和黃金價格構成抑制,加劇風險資產走勢上的脫鉤。同時,歷史上每次美元出現持續上漲,勢必對新興巿場不利。上次美元進入中期升值,是一九九二年的事情,接下來九五年墨西哥爆出危機,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九八年俄羅斯債務危機。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