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要在教育系統與業界鼓勵的,是資訊科技與影視藝術間的跨域對話與混血,培育一種由美學想像力向科技提問的視野與氣慨。
皮克斯製作「Cars 3D」動畫電影那段時光,負責將場景、人物、動作及顏色、陰影、質地觸感等整合在動畫每一幕中的算圖機房(rendering farm),裡面擺著一一○○餘台算圖伺服電腦。機房二十四小時充斥著噪音,忙著運算動畫師完稿後的算圖。伺服機裡專屬的運算軟體程式,正將一張張的動畫格轉譯、合併及整合成微電腦畫面。
愈複雜的畫面,因畫素資料量愈增,算圖所需時間就愈長。像「Cars 3D」全片平均每格算圖時間十七小時,每秒二十四格就需要伺服器四百小時處理時間。皮克斯技術心臟中的這一一○○多台伺服器,掛著的牌子說是戴爾(DELL),骨子裡其實是廣達ODM設計並製造的。
台灣的資訊硬體技術,固然已成為好萊塢3D數位電影的撐持骨架之一,但是台灣本身如何能再晉升能耐層次,以提高台灣在數位電影產業鏈裡的附加價值分額,是產業與政府各界可以思考的課題。
像李安導演的「少年Pi」這部3D數位電影,從其投資超過一億美元,台前幕後共動員三千位工作人員可以看出,電影,尤其是3D數位電影,可以說是一種需要才情(talent)與資本(capital)間充分對話的行業。
近兩年來在政府的倡導下,更綿密、更充分的電影人與創投資本間之相互對話,已在國內萌芽發酵。現在台灣需要的,則是另一種層次上的對話——資訊科技與電影藝術想像力之間的對話。台灣的學校與產業界均有充沛的優秀科技宅男,現在要在教育系統與業界鼓勵的,是資訊科技與影視藝術間的跨域對話與混血,培育一種由美學想像力向科技提問的視野與氣概!
皮克斯也許算圖機房內,一台一台伺服電腦硬體靠台灣製造,但是裡面跑的一代一代革命性3D電腦繪圖/算圖軟體RenderMan,可是他們內部發明,擁有專利的獨門必殺武器。曾經一度歷屆奧斯卡提名的四十四部數位特效電影中,有四十一部都是使用RenderMan完成。自然皮克斯會賣出來的是它前代用的,現在自己在用的最厲害軟體版本,當然不會賣出。
台灣短期一時也許不見得有機會培養算圖作業系統的能耐,但像「蜘蛛人2」的八爪怪(續集賣點)程式,是康乃爾應用物理系台籍畢業生參與寫的,這類軟體科技人才,是已擅長硬體製造科技的台灣,最該迫切培育的。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