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等於是電動車領域的半導體,決定了產品表現;Tesla將電池技術授權給對手,有如提供共同平台,形成良性競爭,讓電動車產業更受惠。
路透StarMine資料顯示,在其追蹤的四千二百檔個股中,Tesla比其他九八%股票更常被投資人放空。現在看來,穆斯克反而成了最後贏家。五月九日,Tesla公布財報,首度獲利一一二○萬美元,股價應聲大漲;目前市值八十億美元,比擁有一一三年歷史的義大利飛雅特還高。
此外,Tesla另一款價格較低的轎車Model S,獲得美國Consumer Report(消費者年度調查報告)高達九十九分的評分,滿分是一百分。這款車的銷售量超過預期,且成為最近富豪和科技專家必備的車款。
然而最有趣的,莫過於Tesla多角度的營運模式了。明年,賓士(Mercedes)將推出一款B-Class Electric Drive斜背式電動車,充飽電後可行駛一一五英里,比其他電動車要遠得多;像Nissan Leaf只能跑約八十英里。
B-Class能在行駛里程上有所突破,要歸功於Tesla。Tesla協助打造B-Class電動車的引擎、電子系統以及最重要的電池;最近他們也與豐田合作打造RAV4 EV,這款電動休旅車每次充完電可跑超過一百英里,不過Tesla最便宜的Model S每次充完電則可跑二○八英里。
Tesla願意將電池技術授權給競爭對手,顯然穆斯克了解到,如果有一個共同平台,會讓電動車產業更受惠。電池等於是電動車領域的半導體,是決定產品表現的重要零件;就好像手機的處理器決定手機的好壞一樣,電動車的行駛里程數是由電池能源密度所決定。Tesla的電池技術是業界最佳,單位能量也比第二名高出二○%至三○%。
Tesla似乎打破了汽車業的窠臼,大型車廠被迫向競爭對手取得關鍵技術的授權,而這項新技術卻又與自身既有的產品競爭;就像英特爾面臨ARM架構微處理器的挑戰一樣。事實上,也與大型主機、小型電腦,乃至目前個人電腦產業的毀滅性創造過程一樣。
再者,Tesla可能會更進一步延伸,就像英特爾提供一個共同平台,降低新參與者進入產業的門檻。英特爾四八六微處理器打開台灣個人電腦業的大門,但自個人電腦式微後,台灣迫切需要培養一個大型產業,Tesla的電動車和電池架構,是否也可以讓台灣大步跨進電動車領域?
此外,在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架構下,政府也可以努力爭取台灣電動車免關稅出口到中國。這麼看來,台灣是否該考慮和Tesla合資,成立一家嶄新的電動車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