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印鈔票速度,傳統上是由標榜獨立決策的央行負責,但在地球村時代,越來越多的「內政」已不是自己能決定。
在地球村的年代,邊界模糊掉,越來越多的「內政」,不是自己能決定,有的要順應局勢,有的要跨國協商。利率、印鈔票速度,標準的經濟議題,傳統上都是內政,由標榜獨立決策的央行負責,實際上美國的柏南克或台灣的彭淮南,在這個平平的地球上,都沒有絕對的自由意志,都被別人的內政牽引著。
日本新任央行的政策目標是一年四%的通貨膨脹,要擺脫困擾大和民族超過二十年的經濟不成長困境。這和傳統相反,管跌不管漲。控制物價不亂漲這事,就算不是最重要,至少也是第二重要的央行任務,翻開任何講貨幣銀行的書,都是這麼說的。
日本也控制物價,但是要往上拉,而非往下壓,這可真稀奇。
日本人想當凱子,買同樣東西要花更多錢,那是他家的事;但是這個方法,卻以貿易、匯率、對外投資等各種方式,影響到其他國家。
五一勞動節之後,韓國、以色列、澳洲、泰國都降息,表面沒降息的,也偷偷降。像美國本來要升息的,至少也配合這潮流,先維持,過一段時間再說。
海嘯來了,台灣當然逃不掉。但我們早就是零利率了,降無可降,只能咬著牙硬撐。
以台灣的物價與房價條件,理當調高利率冷卻之,這是很基礎的貨幣政策應對招式,但現在不可行。因為如果只有台灣利率提高,各地熱錢蜂擁而入,新台幣就會超幅升值,又會吸引更多熱錢。
這些錢,不會投入實業創造就業機會,必然會流入股市、房市與債市,吹出一個大泡泡。在這限制下,央行沒法談要創造多大經濟效益,只能選擇傷害最小的途徑。所以?面上的政策指標似乎沒變,但各種操作工具忙得很,九A總裁的位置不好坐啊。
日本、美國或歐洲,就那麼壞,印鈔票讓別家央行苦惱?面對當今財經情勢,他們也是一個頭三個大。
美國聯準會從二○○八年底到今年三月,已經讓基礎貨幣從八千四百億美元,提高到兩兆九千三百億美元,增加快三倍半。
可是反映到市場上,同一期間以M2計算的貨幣供給額,才增加三五%。因為老百姓不借錢、不買設備,貨幣的流動速度煞住了,才讓兩者有這麼大的落差。除了中國之外,這是其他央行共同的困境。
意思是什麼?沒別的選擇,不管用哪個名義,只有繼續印鈔票。有這大前提,利率該升不會升,股票也就該跌不會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