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領域的學者,相繼參與「披頭四學」及流行音樂的探討。最近五月天成為教材的新聞,熱鬧一時,但產官學研必須追蹤並發揮流行音樂的功能。
二十年來,有關披頭四的學術文章與書籍陸續出版,就連哈佛大學與劍橋大學的出版社,也推出有關披頭四的書籍。創造力學者研究披頭四的創造歷程,而企管專家則研究領導與團隊的成功法則,一一年的《同心協力:披頭四的商業智慧》就是一例。這些研究發現與分析論述,基本上都呼應賈伯斯對披頭四團隊創造力與領導的詮釋。
愈來愈多從管理、心理學到哲學等領域的學者,相繼參與「披頭四學」以及流行音樂的探討。
紐西蘭、美國與挪威三國的三位心理學家裴崔(Keith Petrei)等研究披頭四的歌詞,他們的發現與一般人的假設正好相反。實際上,保羅麥卡尼的歌詞負面情緒的表達,反而比約翰藍儂少,而且他的音樂也比較深思複雜,其視野和主題也比較寬廣。這幾位心理學家認為分析音樂家的兒時成長背景,可以解釋他們的差異。
哲學家也提筆辯論披頭四與流行音樂的美學,例如紐約市復旦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的鮑爾(Michael Baur)就編著《披頭四與哲學》的書籍,打破哲學家只探究嚴肅音樂美學的慣性。
研究通常伴隨教學。主要從二○○○年開始,歐美不少大學也以音樂系為主,開授披頭四的課程,從史丹佛大學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等。音樂名列前茅的印地安那大學,不僅開授披頭四課程,暑假還帶學生到披頭四發跡的英國利物浦現場教學。利物浦希望大學甚至成立「披頭四、流行音樂與社會」碩士學位。
賈伯斯那個年代的披頭四風靡者會擔心披頭四的電子遊戲內容不夠莊重,可是○九年發行的音樂視頻遊戲〈披頭四:搖滾樂團〉(The Beatles: Rock Band)很貼心細緻地表達披頭四簡短的發展史。《紐約時報》的謝索(Setch Schiesel)在評論這個遊戲時,就認為它跨越五十年,讓不同年代的人可以共玩。
一○二學年度上學期,國中三年級翰林版的國文課本將「五月天:我們的成功,是失敗的累積」故事選入教材。一篇短文卻是台灣教育的一大突破。無論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青少年教育,或研究社會發展與進行政治外交時,台灣的流行音樂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最近的「我是歌手」中的台灣成績,與五月天成為教材的新聞,熱鬧一時,但很快就會消失,媒體習慣這樣做,但產官學研必須追蹤並發揮流行音樂的功能。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