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會金融操作的,是電子公司的財務人員。假如金管會讓電子產業多發些海外債,帶動股價,台灣的經濟就不悶了。
天下最不缺錢的單位,就是蘋果電腦,帳上現金有一千四百多億美元,今年一到三月雖然掉漆,但還是淨賺九十五億美元。這種公司居然伸手向別人借錢,真是奇了個怪。
當然,現在利息很低,十年期的債息不過一%多,這次發行六種不同年期,總計一百七十億美元的債,一年只要付三億美元的利息。平均起來,比在台灣借優惠房貸更便宜。
理論上,公司用錢用得比外界好的話,錢留在公司比發股息更有利於股東。所謂外界這個比較標準,通常是國債利率。美國國債與台灣一樣都是一%多,所以認真點的公司都可以超過這標準。
台股市場已由機構投資人取得主導權
雖然大家印象中,台股是個周轉率高、散戶主導的市場,但印象往往是錯的、是個假象,正確來說,機構投資人早已取得台股的主導權。
證券公司的自營商與散戶一樣,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基金公司也好不到哪去,名聲很響,但整體台灣基金公司募集投資台灣股市的基金規模,比一九九七年的時候還小。
真的穩定擴大規模的是保險公司、退休金資產管理這些機構,沒名氣也不做宣傳。低利率的痛苦,他們感觸最深。債券與存款這些固定收益產品的利息越來越低,但前線業務員還源源不斷吸金,要創造收入,只有另闢他途。這些錢,塞爆全球達到投資等級的債,不要說被降級的美國公債,連次級的公司債、有倒帳前科的新興國家債,也熱門得很。相比之下,蘋果債,實在太甜美了,所以還沒上市就被搶光,因為資金實在太多。
帶動這波股市上漲的資金是怕死的錢
金融從業人員這些年是過街老鼠,除了肥貓的問題之外,專業做股票做贏指數的越來越少。連放款賺息差的本業,也輸給產業界人士。
除了利率低這甜頭之外,蘋果發債來配息還有其他好康。有上千億美元的現金是存在海外,如果匯回美國,要額外課徵三五%的稅。以發債額來算,一百七十億美元的三五%是五十九億五千萬美元。這個省下來的稅,我估計比台灣所有上市公司今年第一季的獲利更高。
最厲害的基金經理,原來是蘋果公司的庫克,難怪股價一夕之間漲了逾四十美元。
台灣最會金融操作的,也不是金融業,而是電子公司的財務人員。假如金管會放手,讓電子業多發些海外債,台灣的經濟就不會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