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誤以為央行對新台幣採取緊釘美元或以「浮動匯率」管理,但過去五年來,新台幣與人民幣的連動比全球其他貨幣都來得密切;不管與人民幣的相關性是否為央行的潛規則,但這確實合乎現況。
台灣對中國出口幾乎占總出口的半數,在中國投資的資本也相當於每年GDP的一半。此外,中國觀光客對台灣內需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因此新台幣的波動無法自外於人民幣的走向。
一月起,新台幣快速重貶,幾與韓元同步,想必是對日圓劇貶做出的回應;但意外的是,人民幣匯價卻創了一九九三年貶值三三%後以來的新高。部分分析師認為,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人民幣先前的劇貶,導致其他亞洲國家出口大量萎縮,要負一部分責任。現在日圓大貶二三%,貶勢似乎還沒結束,亞洲出口商恐怕要面臨另一波沉重壓力。然而,這回中國儼然成了救「市」主。
人民幣與亞幣脫鉤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中國試圖扮演區域領導者的角色,代亞洲國家承受經濟衝擊,以贏得各國信任,進而擴張其影響力。其二,北京決策者衡量各方要素後認為,中國不可能亦步亦趨地跟著日圓走,因此不宜蹚這趟渾水。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期召開會議強調,要穩中求進,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並提出宏觀政策要穩住、微觀政策要放活,金融領域潛在風險也需要加強防範,暗示中國無意採取如○八年金融海嘯後積極的擴張性政策。
如果北京認為他們無法或不想追隨日圓貶值腳步,並不會尋求進一步的刺激政策,那麼仰賴資本支出和出口的經濟肯定會衰退。因此,決策者就被迫追尋更深層的金融改革;也就是說,不僅匯改,包括價格和利率改革、資本帳自由化,以及稅務改革等都箭在弦上。
尤其是資本帳自由化,可望鬆綁流入中國資本限制,讓外國投資人更易買入股票、不動產或投資廠房,這樣的資本帳流入,可望帶動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在資本成本降低及競爭提高下,也有助刺激國內經濟。
這樣的趨勢發展將有利台灣的金融業。因為隨著台商擴大中國的投資活動,銀行擴大放款基礎,人民幣離岸交換市場可望活絡起來,並成為獲利豐碩的籌資中心。不過這樣也會加速台灣的資本流出,使得原本已趨低迷的台股成交量進一步萎縮。
儘管到目前為止,這個發展規畫僅止於想像,但台灣未來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提高兩岸資金流動門檻,以減緩資本流出速度;另一個就是讓資本市場更加自由化,強化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