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走出去的時候,ambition 有多高,決定了他事業的格局有多大。」
- 柯承恩教授
「創業者走出去的時候,ambition 有多高,決定了他事業的格局有多大。」
- 柯承恩教授
翟本喬 (Ben Jai) 在他最近的文章:「我在 Google 的第一課」提到Google的 projects 有四個優先順序,充分的展現了一個成功的創新管理者應有的胸襟與心態,在此節錄一段分享:
1.提升全公司的工作效率:
人才難找,你如果讓每個人做事少花 10% 的時間,那就像免費為公司多雇了 10% 的人。
2.增進使用者的觀感:
因為我們公司的生意是建立在使用者對我們的評語上。使用者不喜歡我們,那就一切免談。
3.增進顧客 (顧客和使用者不一定相同) 的觀感:
因為他們是真正付錢給我們的人。
4.節省成本:
這是最不重要的一項,但能做到的話還是要做。如果做得大了 (省得多了),那它的價值也不輸前面幾項。千萬不要去省小錢,因小失大。
在我接觸過許多國內外創業家的經驗中,國外的創業家談到創業動機時,就算他還在創業早期,不論年紀,大部份的人一定先提到「我想改變xxx事」;反觀國內,大部份的創業家大概是說:「我看到一個市場機會」、「我來做會比xxx更好」、「沒辦法,被逼的」、或是「我有一個很棒的技術或想法」。綜合下來用直白的說法就是:「我想賺大錢」,而像國外創業家那種以「改變現狀」的出發點不多。
這個出發點的不同,可以解釋台灣創業環境中的現象:「一窩蜂」、「沒特色」、「重覆創業者的比例低」、「財務導向的短線投資者多」。許多創業者及投資者的觀念都是只要賺錢就好,理念不是重點,時機要把握,品牌只是包裝,有本事賺錢比較重要,越快回收越好。因此當一項原創成功之後,競爭模仿殺價搶食者蜂擁而至。當原創者面臨生存保衛戰時,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持續進行升級與差異化,自然無力也無心專注永續經營或長期投資。
所幸,過去幾年下來,台灣有一批新一代的創業家逐漸崛起,身邊也出現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之士,大家都有想要做一些不同事情的志向,也都在不同的社會角落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在努力付出。為了要實現非凡的志向,就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尋找資源與方法以補強,因為只有具備與格局相符的能力,才能完成夢想。
日前讀到京東商城執行長劉強東說的一句話:「開一間公司賠錢很可恥,但在不該賺錢的時候想賺錢,是愚蠢」。創業者會不會怕丟臉或想搶短線就把自己給做小了?投資者會不會因為怕輸反而給輸更大?只有格局當然不足以成事,但是足夠的格局與眼界才可能創造真正改變。期許台灣有更多有格局與有方法的人一起投入,改變台灣的產業結構與經濟未來!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轉寄分享、留言或按下一個「讚」!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更多有關企業策略、轉型、或創業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歡迎與我聯絡 steve.lin@aspectmgm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