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多數生技業者設備新穎,經營者在美國生技領域工作多年,且專注於進入門檻高的癌症用藥,他們可是來真的!
很多人在問,生技是否會是下一個泡沫?這個問題還真有趣,因為,在泡沫被戳破之前,我們幾乎看不到它的存在。如果我們可以預見泡沫,就會想辦法避開,於是泡沫也不會成形。當前投資人所擔憂的,無非是生技股的高股價評價,以及這波漲幅過大。這的確是泡沫的特性,但這也是新興產業快速嶄露頭角的特性。
就我觀察的角度,早在十年前,台灣就將生技視為下一波快速成長的新興產業,但到現在才大放異彩的原因,就台灣而言,要自行發展一個全新的產業相當困難,必須仰賴美國、歐洲或日本這種大型經濟體才得以竟其功,台灣的生技業源自美國及歐洲。
由標準普爾生技類股指數來看,自二○○○年開始飆漲,接著沉寂多年,去年又開始狂飆。若再看其類股的本益比可以發現,二○○○年及○一年生技類股本益比高達七十倍,隨後慢慢向下修正,直到大約二十倍左右才止跌。
這有兩個涵義,一是美國生技產業大約在十三年前開始蓬勃發展,現在差不多到了台灣要跟進的時候了。其次,更重要的是,在股價與評價激增後,股價不必然會崩跌。就美國生技股而言,股價確實停滯數年,但本益比向下修正並非看壞後市,而是獲利上揚,追上股價水準所致。因此,美國生技股才會有第二波的強勁走勢。
台灣生技股另一項令人擔憂的問題是,業者如何與規模遠大於台灣的印度和中國製藥公司競爭?
真相是,印度藥廠無視於全球專利,而複製暢銷專利藥品,並在自家市場銷售,才能擴大規模,並降低單位成本;一旦國際專利到期,他們便以極具優勢的價格出口。
這種營運模式很適合量大、毛利低的藥品,但這也惹毛了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FDA最近針對「現行藥品優良製造規範(cGMP)」,拉高藥品製造標準,部分原因是為了讓較低品質的印度藥商退出出口市場,其連鎖反應已為台灣生技公司創造出意外的機會,不僅減緩來自印度的競爭,同時也造成某些類型藥品全球性的短缺,大部分是無菌注射針劑。
台灣多數業者的設備新穎,經營階層多是載譽歸國的生技工程師,也在美國相關領域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因此要符合cGMP標準並非難事。
至於中國的競爭對手,他們的國內市場規模夠大,成長又極快速,眼前根本不會想到出口市場。事實上,如果他們試圖拉高生產品質,以符合cGMP標準,則很可能因為成本上升而被踢出獲利豐碩的國內市場。
最後,專利懸崖(即專利大量到期)肯定有所助益,但台灣業者並不打算投入全球明星級的藥品,比方立普妥或威而鋼的製造,那是印度同業玩的遊戲。台灣生技公司大多專注在進入障礙高的癌症用藥。由此看來,台灣的生技業不是煙霧彈,他們可是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