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以父權心態統管各大學EMBA入學資格,吳寶春入學資格不符,凸顯教育部越俎代庖,剝奪入學自主發展的機會。
獲得世界麵包大師賽冠軍的吳寶春先生,因為學歷和證照不符合國內申請EMBA入學資格,決定向新加坡大學提出申請。
這事件被媒體報導成新加坡來台灣搶人才後,驚動總統府及教育部連夜更改EMBA入學規定,讓吳寶春能夠符合申請資格。新加坡大學則發布聲明,澄清並未主動來台爭取吳寶春入學,而是被動接受申請。
這次烏龍事件凸顯了國內高等教育的幾個相關議題。首先是人才培育和交流問題。吳寶春如果能就讀新加坡大學EMBA課程,對他個人是開拓視野;對新加坡與我國是增進教育或學術交流。至於將此事件解讀成人才流失,則未免言過其實。
吳寶春並沒有移民新加坡的打算,也沒有將台灣的事業遷移國外的計畫,如果因為他在新加坡大學進修EMBA,就認定他不會在台灣工作,那麼台灣每年有成千上萬的留學生赴歐、美,甚至到中國大陸與香港讀書,這也是人才流失,而且現象更加嚴重,為何不見當局修改規定,把他們留在國內念書?
出國進修與人才外流,不應該混為一談。當然,出國進修增加對國外的了解,的確會有較多機會留在國外工作,成為人才外流的結果。可是在教育相互交流下,台灣也同樣可能吸引外國留學生,學成後留在台灣工作。
所以,台灣要吸引人才,未必是要留住人才在台灣念書,而是要改善國內工作及生活環境,讓國內、外的人才都願意留在台灣。
台灣的生活環境相對於中國大陸或其他華人地區,甚至歐、美社會,其實頗具特色與吸引力。但工作機會和投資環境則相對居於弱勢。所以,我們未來吸引人才或留住人才的政策,應該以改善投資環境與工作機會為重點。至於修改入學規定,讓吳寶春留在台灣進修,恐怕是搞錯了方向,隨著媒體起舞而已。
其次,我們再來看吳寶春申請國內EMBA資格不符的問題。據悉,吳寶春已經在政大EMBA班旁聽,但礙於教育部規定,無法正式提出入學申請。從這個事實可以看出,台灣的大學自主性仍然有待改善。
教育部過去以父權心態,管制所有大學教授的資格審查,結果經常出現教師通過學校升等,卻被教育部打回票的荒唐現象。這種事情如今看來是匪夷所思,但在過去卻是理所當然。
現在教育部也是以父權心態,統管各個大學的EMBA入學資格,將來回顧必然同樣荒唐。吳寶春入學資格不符,正凸顯教育部的越俎代庖,剝奪大學自主發展的機會。
可惜決策當局未能趁勢要求教育部鬆綁,反而自己也參與修改管制規定。殊不知問題是教育部根本不該管,卻以為是教育部管得不夠好。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