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想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必須藉由經濟和文化的力量;如果一味採取好鬥立場,最後可能會發現,根本沒人理會它。
釣魚台已被全球視為潛在區域衝突的焦點之一,因此探討中國在亞洲地緣政治的地位,此其時也。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是率先將勢力伸進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國家,美國接著起而效尤,並以更細緻的手法,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不過近幾年,美國已明顯縮手。當前,身處亞洲的國家必須要問:「中國是否試圖要填補全球主導的空缺?」「中國是否有潛力成為亞洲和全球的霸主?」
緬甸的發展應可提供一些有趣的觀察角度。在整個亞洲裡,中國擁有的親密盟友並不多,而緬甸是其中重要的樣板。
緬甸資源豐富,擁有大量石油、天然氣、水力、林地及工業礦產,卻也是全球最窮的國家之一。自一九六二年軍政府掌政以來,以高壓獨裁統治,血腥鎮壓異議分子,國際上拒絕與緬甸軍政府往來,中國便趁虛而入,與軍政府建立緊密關係;緬甸領導人在國際孤立下,也別無選擇地與中國交好,一步步落入中國的勢力範圍內,任其對緬甸豐富的天然資源予取予求。
從緬甸的經濟重鎮曼德勒(Mandalay)到中國雲南的路上,可見到新建的油管,中國將此視為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環,有助於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但是對於緬甸人來說,油管的鋪設,卻是中國掠奪其天然資源的見證。
近幾年美國發現,過往支持貪汙、獨裁、官商勾結,卻「與美國站在同一邊」之政府的外交策略已無以為繼;美國曾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和非洲幹過類似的勾當,但這些政府最終都遭到民眾唾棄推翻,並激起當地的反美情緒。
現在緬甸也歷史重演,只不過美國的角色改由中國擔綱。二○○七年的番紅花革命、○八年嚴重的風災和全球衰退,加上民眾對過去力挺獨裁政權的中國日益不滿,都迫使軍政府逐步釋出權力,除了對內更民主,對外更開放外,別無他途。
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十一月連任勝選後,立刻拜訪緬甸,以示拉攏支持;為了回應歐巴馬的訪問,緬甸也實施多項改革,包含開放自學生示威後便遭封閉的仰光大學。
當中國宣稱擁有南沙群島主權時,菲律賓這個「小國」直接向中國嗆聲。南沙群島距離中國超過五百英里,距菲國不過一五○英里。菲律賓的態度強硬,似乎在賭中國會喪失在亞洲區域的軍事地位。
中國如果想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必須藉由經濟和文化的力量,而非軍事力量,才可能達到目的。就如同一九九六年,中國對台灣試射飛彈一樣,非但沒有嚇到台灣人,反而讓總統當選人更傾向獨立。
因此中國得降低其「帝國主義」的色彩,並發展為更現代化的國家。中國在南沙群島可能是算計失誤,或許釣魚台議題也是誤判形勢。如果中國一味採取積極好鬥的立場,最後可能會發現,根本沒人理會中國的恫嚇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