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用「質」來彌補「量」的不足,跟小孩聊聊,牽著手到外面散個步。在成功的背後,你也可以當個好爸媽。
我知道每當提到孩子的時候,我們最常有的反應是,說了有什麼用,還不都是那一套,你哪裡了解我們家的事!
但我還是想試試,等你看到本文的最後一行,再把你的想法告訴我。
幾年前我在教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時候,發現上課的這些主管普遍都有一種無奈感。他們的公司很有名,產品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他們也承認收入相當可觀;但他們普遍的抱怨是太忙,常加班到深夜,常出差,壓力很大。為成功付出的代價是,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特別是親子關係冷淡了。他們回家的時候小孩多半都睡了,平常不是補習,做功課,就是去上才藝班。
孩子沒幾年就長大了,很快就會離家(希望不是出走),想管也管不到了,該怎麼辦呢?有時候就算有一點在一起的時光,也不知道該做什麼。要是夫妻倆都要上班,那就更嚴重了。
當時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跟他們講了一個對我頗有啟示的真實故事,他們聽了後好像也頗受用。
那是美國卡內基訓練的一位老講師講給我聽的。他年輕的時候常到外地出差,每次都要一、二個星期,回來的時候,常常都會帶些禮物、玩具給他的小女兒。回到家就和她一起玩,問她一大堆問題,擁抱她,躺在地毯上將她舉起來。
過了一陣子,他調到內勤部門,不需要出差了,也不用加班。每天準時五點半到家。到了有一天,女兒在他身邊說的一句話,才讓他如夢初醒。她女兒說:「爸爸,你怎麼不去出差啊?」
每天回家吃晚飯的爸爸,不見得就是好爸爸。要是我們回家後,吃飯的時候看雜誌,吃完了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跟小孩講的都是訓話:去做功課!去洗澡!把房間整理好!這樣,時間再多親子關係也不會好。
我們該用「質」來彌補「量」的不足。每星期只能有二天回家吃晚飯的人,大可在飯桌上多聽聽小孩講學校的事;吃完飯後晚半小時開電視,跟小孩聊聊,牽著手到外面散個步;談談手機的新功能,甚至聽她講某個男生的事。
你看,成功的背後也可以有一位好爸爸(媽媽)。你看完了這篇文章會這樣想嗎?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