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公平和透明的競爭體系,讓新興產業能夠嶄露頭角,並創造就業機會。
前幾天,我在汐止和石碇山區騎著單車,途中遇到一位車友便一塊同行。等我們上氣不接下氣地騎到山頂,才開始聊了起來。
這位仁兄在IC通路商工作,這個行業在電子供應鏈裡所扮演的角色,相當於半導體商的臨時庫存場,並協助下游系統廠設計出更有效運用半導體的產品。他任職的公司面對的問題在於,小型、二線半導體和電腦系統廠都快出局了,而大型公司則與大型通路商合作,以致中小型通路商的處境極為艱難。
同時,他也擔心,現在台灣太多年輕人不願從事勞力工作,迫使公司經理人雇用外勞;然而,隨著電子產業的成熟化,台灣的新就業機會跟著萎縮,薪資也低得可憐。
台灣掛牌電子公司數百家,電腦產業的擴充速度不足以支撐這麼多家公司。此外,即使需求步入高峰期,但產品本身的體積卻在縮小,例如桌上型電腦被筆電取代,筆電被平板取代,現在平板又被智慧型手機取代,整個價值鏈中使用的系統零組件數量大幅減少。
儘管這故事並不新鮮,但是與直接受到衝擊的人聊到這個現象,看到對方試圖掩飾內心的焦慮,心中不免有不同的感受。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電子業的成功,卻是今日磨難的根源;電子業獨享慷慨的租稅優惠,排擠到其他產業的生存與發展。如果當初政府能讓各產業公平競爭,或許在電子業走過巔峰之後,會有其他產業成為今日創造就業機會的主力。
日本放手讓日圓貶值,台灣電子供應鏈的壓力只會增加;即使台灣電子供應鏈已延伸至中國,日圓的貶值效應還是會形成負面衝擊。
台灣就業機會沒有增加,薪資也沒有成長,零售、電信、銀行和其他內需產業要成長茁壯也很困難。受薪階級是消費的核心族群,電子業的衰退將會衝擊到許多產業。
然而,今天我們不應期待政府能做些什麼,因為當初就是政府的干預,才有今天的不均衡苦果。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公平和透明的競爭體系,讓新興產業能夠嶄露頭角,並創造就業機會。
不過,在沒有鼓勵性的租稅優惠與補貼下,這些產業需要一點時間才能站穩腳步,但是,這會讓台灣的經濟結構更平衡,更具有永續性的成長動能。
政府能插手之處,只有基礎建設,特別是教育;政府應給予教育機構租稅優惠和補貼,提供助學貸款給需要的學生,以及更多在職進修的機會,提升勞工本身的技能。
曾有一位政客說過,台灣的勞工受太多教育,才不願意從事勞力的工作。但也只有正確的教育,才能訓練出優質的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