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些事讓人有點沮喪。
近來有些事讓人有點沮喪。
其一是李鴻源老師在台東大學「給台灣二○三○年備忘錄」講座上提到「抱歉,二○三○年交到你們手上是個爛攤子。」,他說:「沒意外的話,再過卅六年汽油用完了;過七十六年液化石油用完了;過兩百年連煤都用完了,現在近海捉不到魚,未來遠洋也會捉不到」;「全台大小水庫五十座,已經淤掉了三分之一,等到你們當家,可能剩二分之一;以台灣目前的水資源,絕對無法支撐未來兩千三百萬人口。再蓋?很抱歉,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已經蓋完了,台灣能蓋水庫的地方沒了。」…
然後我看到有環保界的朋友發起【李鴻源部長的2030爛攤子清單】,訴求內政部及其下屬單位,有很多錯誤政策,只要現在能立刻停止,到2030它就不會變成爛攤子。我認為民眾覺醒可以監督政府執行好的政策,這是台灣很珍貴的社會價值,而李老師現為部長,所以內政部的好與壞都得概括承受。
我比較在意的是,大家有沒有去注意到李老師講這些事情的深意,是要期勉鼓勵青年一定要改變舊思維,面對問題永遠要正向思考、跳出框框,學會跨專業、領域及部門,危機也能是契機。
其二是產發會事件,12月中旬產發會議宣讀結論時,環團現場喧嘩,引起立錡董事長邰中和回嗆「15K」之說。後來經現場影音還原,其實這中間是有落差的,但是因為這個插曲,讓產發會我們真正關心的議題模糊了焦點。
我在意的是在多方對話的過程,彼此之間有沒有足夠尊重和理性溝通?我也認為環團的行為不禮貌,但是這個不禮貌是如何引起的?潘漢聲在當天臉書上就表達,坐著講不被尊重只好站起來講,站起來表達無效只好走到中央走道。
朱淑娟也說:「除了指責他,有誰肯定過他那天匆匆從台中趕來,在會場聲撕力竭是為了什麼?」; 她讓影像說話是為了「請大家看到為什麼發生那樣的衝突,沒有人會想去那種地方無禮取鬧的。」
其實,我最想講的是我們可以多一些理性的對待,唯有善意才能對話,只有透過互相尊重的溝通,才能有效率,畢竟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每個制度都有正反兩面的效益,我們務求資訊透明化,大家共同選擇,一起承擔。
不過,看起來還有一個課題需要面對,那就是誠信。
現在看到訴求國家掛保證的廣告,我都覺得有些諷刺,政府講話卻有很多人不相信。印象最深刻的是國光石化案期間,在政策未轉彎前我們提的建設性意見,政府都認為不可行,政策一轉彎以後就都可以了。所以建議政府應該站在更高的位置,從更長遠的眼光更公正地來處理事情,訂定真正符合廣大民眾利益的政策,而不是只有黨的政策,誰的政策。
媒體也要加油,務必要謹慎求證,客觀報導,否則傷害的不會只是被報導者,自身也會被傷害。
當然我們自己也得檢討,畢竟有些不理性的舉動,除了贏得媒體的關注,也容易模糊焦點,而媒體的關注往往如煙火一般,絢爛一亮,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