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會有中美兩國的溫和成長,加上歐洲漏洞補起來,台灣的出口將轉強,經濟增長會比今年好。
就業有變好,但不是就業機會變多,只是隨時會失業的恐懼感降低;業績有提升,但只有超炫與超值的有生意。不像以前,景氣復甦會帶來普遍的繁榮。
就算無感,但終究是成長,並且這效應會累積,一三年會比今年更好。一是美國的復甦將更加顯著,最落後的指標:不動產,也已經開始動了,我們關心的就業與消費,回升的速度會比今年更快。
十二月號《大西洋評論》專文介紹通用電氣在肯德基州的工業園,那個廠區四十幾年前最興盛的時候,有兩萬多名工人,去年只剩一千八百名,廠區像廢墟一樣。通用重整這個廠區,現在用人數已經增加一倍,而且還在擴張。
或許有人以為,這是美國總統歐巴馬逼出來的,像蘋果電腦,就準備花一億美元,要在美國拉出生產線。資本主義者只做有利可圖的事,所有成本與利益算進去,在美國生產比在大陸生產有利,他們才會改變。能造成這樣的改變,才是趨勢。
中國的問題很明顯,成本越來越高,工資過去十年漲了四倍,未來還規定一年要漲十八趴,光這樣就已讓製造商受不了。還有很多奇怪的成本,員工家裡出事,也要算公司的;外交政策失誤,也要找外商出氣。若非成本真的很低,誰要去啊!
美國的變化少人注意,大家談財政問題、貿易問題,沒去算到美國企業調整的能力。《大西洋評論》提到,通用電氣在新整出來的工廠,生產與在中國基地相同的新式節能熱水器,是傳統商品,而不是智慧型手機那種會惹人注意的潮貨;經過製程調整,中國製的要賣一千六百美元,美國製的只要賣一千三百美元,就可以讓公司賺一樣多錢。這是資本主義盤算出來的工作機會,不是政客要求的蚊子館;這是商業社會循環的趨勢,不是選舉的造勢。
類似的復甦會在中國發生,不是十八大訂出來的藍圖,而是民間企業,為了生存,自然發展出來的新模式。所謂新模式,其實也是舊模式,就拿美國發生過的來抄。
美國當年從歐洲偷技術,出口到歐洲創造財富,等自己變大之後,發展出內需市場,讓成長得以延續。日本也抄美國模式,但是內需市場不夠大,九○年之後還因為人口老化而萎縮,日本經濟也就跟著停滯二十幾年。
中國看了日本經驗,修正自己的美國模式,在出口衰退前,開始吹脹內需市場。內需這種消費的東西,就不是中央計畫所能掌握。凡政府管不了的,成功機率就大很多。
歐洲速度會比美國、中國都慢,畢竟鬧了三年多,也吵夠了,不要再當絆腳石就好。
今年只有美國的微弱復甦,明年會有中美兩國的溫和成長,加上歐洲漏洞補起來,所以台灣的出口會轉強,經濟增長會比今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