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CEO,經營十多年下來,公司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持續下滑,經營績效低於同業,連續出現重大策略判斷失當導致巨幅損失,高階主管內線交易,公司市值縮水八成,中高階人才大幅流失,但是CEO仍能安然其位,這代表什麼?
如果CEO擁有過半股權,沒什麼好說的,股東與員工只能自己決定是否繼續支持這家公司;如果CEO沒有過半股權,在國外可能早都下台好幾次了,但是在台灣還能被接受,這現象的背後有沒有值得深思之處?
1.公司治理只是形式,董事會沒有發揮建言與監督之責。
在制度設計上來說,董事會主要功能為確認公司策略及重大決策、監督業務執行、高階經理人之挑選與評估、以及確保公司之會計與財務系統之獨立與正確性。如果董事會沒有盡到上述的責任,思考如何評估高階經理人績效,協助其改進不果後沒有適時撤換不適任之經理人,其實就是失職,沒有善盡股東托付的義務。
對許多經營團隊來說,公司治理這件事比較像是「不必要的負擔」,而不是「有價值的貢獻」,主要關鍵之一是在於經營團隊的心態。如果經營團隊的重點是「穩固公司經營權」,而非「以公司利益極大化」而廣納善言,董事會自然容不下不同意見的成員。
2.股東/投資者的態度及參與方式
另一個關鍵是投資者的態度。投資者態度千百種,但有兩種極端不可取:過度涉入與放任不管。過度涉入的投資者無法善用高明的經營者,放任不管的投資者其實跟賭博差不多。重點在於目標的制訂與公司績效的客觀檢討。一兩年無法完全看出一個CEO是否偉大,但足以看出其是否有領導力、經營願景、與組織能力,能否委以重任。
從積極面來說,在台灣許多經營者與投資者對於如何有效的互動,共同努力提升公司的價值,瞭解都還不夠深入。其實如果董事會成員有多元的組成,能依公司經營階段納入不同專長與背景的成員加入,公司的戰力與思維自然提升。而如果投資者更瞭解此事的重要性,董事的遴選過程就會更嚴謹,董事會的運作也會更有效率及價值。
我的騎馬經驗不算多,但是覺得馬術可以呼應有效的公司治理原則。如果管理團隊(以CEO為代表)是駿馬,投資者(以董事長與董事會為代表)是騎士,而公司治理就像是韁繩。
馬術的精髓在於人馬合一,管理的精髓則在於經營團隊與董事會各司其職,有建設性的密切合作,過與不及都有其風險。創業家從零開始,在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後,要接受自己的權力將被限縮,需要極大的智慧與勇氣。但也唯有經歷過這段歷程,才有機會把企業傳承下去。期望台灣未來有越來越多具有遠見與智慧的企業家,建立真正可持續及高品質的企業經營環境。
---------------------------------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轉寄分享、留言或按下一個「讚」!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更多有關企業策略、轉型、或創業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歡迎與我聯絡 steve.lin@aspectmgm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