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民對政府的所作所為有諸多不滿,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如何讓你的「顧客」都能參與討論與回饋。
可喜的是,政府也愈來愈重視公務人員非學位導向的教育。
過去的在職教育或進修,有幾個現象:一、組織內安排的課程以員工為主,而不是以高級主管或領導人為對象;二、組織內的「進修」,以工作輪調或主管和員工形成師徒關係的訓練;三、真正落實到服務對象的現場互動和體驗學習少之又少;四、更不用提打破職位階級,一起參與民主歷程的共學、共享和共創。
半世紀以來,參與者中心的教育訓練,愈來愈符合民主的歷程,而這種實踐民主理念的參與者學習中心的教育方式之產生,卻是意外的。一九四六年美國康州跨種族委員會為了實踐《公平就業法》,而邀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帶領他的社會心理學同行,訓練社區領導人如何處理團體間的緊張。
參與工作坊的成員包括來自企業、勞工、學校和社會工作各界的領導人。一位研究觀察者記錄所有過程中的團體互動,而在晚上將這些觀察的結果與教授討論。這原本只是教授和研究者的會議,卻因三位參與者要求加入,而催生了訓練團體(T-Group)的方法。演變到最後,白天所有參與者,都參加了晚上的討論。參與者反而覺得這樣的討論,對他們的行為和團體有很多啟示。
這些感受、體驗、頓悟和智慧激發了教授團隊,繼續為不同的對象舉辦類似的工作坊,稱之為「敏感度訓練」,並且成立了全國訓練實驗室,引領組織發展、人資訓練的團體教育模式。半個世紀以來,新發展的世界咖啡館、腦力激盪、系統思考訓練等,應該都是這種氛圍下的創意轉化。
馬政府在二○○九年由研考會推動「傾聽民眾聲音──願景二○二○座談會」列車,其中在○九年四月十二日的北區座談會,就應用世界咖啡館的團隊思考方法,邀請一五○位台灣社會精英,和一五○位未來領袖進行會談,總共產生六十個議題。
運用世界咖啡館這樣的團隊思考方法,讓這麼多的精英參加腦力激盪,怎麼會讓人民對這個政府的所作所為如此不滿?
我覺得研考會應該把這些討論的結果,重新反思,是否在執行上發生了問題,或者是很多的想法雖美,但和大多數的人民需求相去甚遠。政府很可能需要尊重勒溫和他的教授團隊與研究者在討論時,意外走進會場的那三位參與者。
也就是所有的想法,都要讓那些「顧客」參與和回饋,選擇適當易親近的團隊思考方法,敏銳地傾聽沉默大眾的真實聲音,發揮同理心。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