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有自由貿易卻缺乏經濟競爭力,大部分的利益只會拱手讓給貿易對手國;自由貿易不過為人作嫁而已。
編按:
林全出任新政府閣揆,他曾在2009年至2013年間,為《今周刊》撰寫「財經全觀點」專欄。小編特別精選14篇,供網友閱讀,一窺這位財經閣揆多年來對國事的關注焦點,並預知新政府未來的施政重點。
經濟成長缺乏動能、失業率持續升高、投資不足,與實質薪資退回十五年前水準等現象,說明台灣需要重新思考經濟發展策略。
台灣從一九七○年代開始,採取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導向策略,作為經濟發展主軸。至一九八○年代後期,為了因應外匯累積與加入GATT(WTO)等需要,開始導入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策略。這些策略均曾經在當時為台灣開創出經濟新局。
但自一九九○年代,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擴大開放,以及兩岸經貿投資增加,逐漸對台灣產生磁吸效應。對台灣而言,這是經濟危機,也是轉機。為了因應變局,台灣先後採取了多項經濟發展策略,期待藉以另創新局。其中包括建立亞太營運中心、鼓勵台商南向發展,以及兩岸經貿積極開放與有效管理等。
可惜這些策略對經濟轉機的助益有限,卻無法讓台灣遠離經濟危機。台灣固然因為兩岸經貿發展而受益,但也因此陷入失業增加與投資外移,經濟難以持續成長的困境。
二○○八年後,重新執政的國民黨將經濟發展停滯的原因,歸咎於前朝的「鎖國」政策,因而積極消除兩岸經貿障礙,並以兩岸簽訂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為起點,期待藉此擴大台灣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機會。
兩岸簽訂ECFA後,台灣雖然尚未再增訂與他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但證諸ECFA簽訂後台灣經濟困境絲毫未見改善的事實,足以說明以自由貿易作為開創經濟新局的策略主軸,必須重新思考。
當然,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靠出口帶動成長,以及打破貿易障礙等,都是維持經濟成長的必備條件,值得政府戮力達成。不過只有必備條件,無法帶動台灣經濟持續成長,也無法克服當前經濟困境。
也許我們會羨慕南韓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上的斬獲,但南韓是以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電子、電器和汽車等產業為後盾,才能從自由貿易中獲得成長動力。所以台灣當前經濟發展的策略重點,應該放在優先提升經濟競爭力上。
從促進全球經濟成長而言,自由貿易絕對是最重要的國際共識。但從個別國家而言,若只有自由貿易卻缺乏經濟競爭力,則只能從貿易中獲得有限利益,大部分的利益只會拱手讓給貿易對手國。自由貿易不過為人作嫁而已。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