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政策只有短期效力,在當前全球流動性幾近氾濫的情境下,QE3的有效期恐怕會比任何人想像的還要短。
聯準會若不宣布執行另一輪的量化寬鬆政策,其資產負債規模將會開始萎縮。聯準會自二○○八年起買進約二.七兆美元的政府和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而美國公債的平均到期年限約五年,這意味著,有很高的比例即將到期,因此聯準會必須再自市場買進更多的債券,以免出現流動性緊縮現象。
QE2買進的證券到期,發行機構得償付債務,錢進入聯準會口袋後,市場流通的現金便減少;由此看,新一輪的QE似乎無可避免。因此單就市場流動性的角度來看,QE3是因應得宜,但其效果將低於QE2,而QE2的效果又低於第一次的QE。
QE的規模是二.一兆美元,QE2是六個月內六千億美元,至於QE3則是無限期,最終規模或許會高於前兩次。但這不是重點,真正麻煩的是,量化寬鬆政策只有短期的效力,當無限期對市場挹注流動性,而且是在當前全球流動性幾近氾濫的情境下,QE3的有效期恐怕會比任何人想像的還要短。
由於聯準會資產負債表縮水,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沒有太多選擇,而且得立即採取行動,以避免推出時點太接近美國總統大選,使得這項貨幣政策太過政治化;再不然就要拖到明年,但事態恐將一發不可收拾。
QE3出鞘,最明顯的代價就是通膨。美國,甚至歐洲國家一如過去,正面臨通縮危機。過去幾次的QE,也正是因為通縮有惡化的風險,但這次則只是要刺激經濟成長,因此亞洲將承受更大的通膨壓力。
來自美國的超額流動性,會在前景較佳的經濟體尋求投資機會,亞洲,包含台灣,將會是明顯的目標。這批資金將推動不動產價格、薪資和本地製品上揚,這對股市可不是好消息,因為通膨會擠壓企業獲利。而資金流入,帶動不動產市場產生的財富效應,只有少數大地主享受得到,絕大多數民眾得承擔更高的房價和更貴的生活必需品。
資金流入也代表當地貨幣對美元升值,對歐元應該也會升值,這將進一步壓縮亞洲國家的企業獲利和國內就業市場。
美國將部分的衰退移轉到經濟較強的亞洲國家,這也造就了表現亮麗的美股,以及孱弱不振的陸股。疲弱的經濟拉高政治緊張局勢,中國正處於政權世代交替的最關鍵時刻,再加上最近釣魚台的爭議,升高中日軍事衝突的風險,我們對這些變數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當前的困局,有部分是過去十年美國龐大貿易赤字所帶來的,也就是美國人消費太多,中國人消費太少;中國雖因此而累積巨額的外匯存底,但這從來就不是財富的象徵,反而是通膨的溫床。如今,通膨已不是未來的威脅,而是眼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