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達人完全看準台灣人「愛排隊」心理,用服務成就買方滿意,帶來的人潮、錢潮成就賣方滿意,同時帶給台灣企業新活力,成就社會滿意,完美演繹三方滿意的精隨。
達人在極成熟的烘焙產業開創新格局,正面看待危機中的轉機,是勝出關鍵,也是我用兩篇文章陳述的最大思考內容。
無論你是投資者,或企業經營者,都應深知我要講的不是麵包,而是贏家或強力生存者正面看待問題的能力,在我看公司的思考邏輯中,從來就沒有環境的好與壞,只有面對逆境的能力強否,與配合時代進行改革的毅力堅持。
這樣的內容在我閱讀《一千年的志氣》這本由日本人撰寫,詮釋當下仍然強勝的十九家存續百年日本老店,一路走向企業常旺永興內容的著作裡,得到強烈印證,期勉胖達人麵包經營團隊都能閱讀這本書,徹底避免公司經營走向如天邊的彩虹,燦爛卻不久。
接下來,我先完整分享上期我對胖達人麵包未提及的另外兩個卓越:
四、三方滿意,成就昂揚內容:
善於經商的日本近江商人,將「賣方滿意、買方滿意、社會滿意」三方滿意視為商業行為的最大成就,胖達人的崛起為三方滿意立下最佳典範。
觀察胖達人小小店面內,五至八位服務生及師傅,和一般傳統麵包店僅一、二位員工截然不同;店內麵包排列整齊,幾乎每種口味麵包旁都擺放一碗切得超大塊的試吃品,完全不怕客人吃的策略,成功抓住消費者試吃不一定須消費的心理,全力貫徹「以客為尊」,因而增加顧客留在店內品嘗時間,業績當然大增。
胖達人用服務成就了買方滿意,帶來的人潮、錢潮成就了賣方滿意,同時帶給了台灣企業新活力,成就社會滿意。如此完美演繹三方滿意的精髓,令人動容。
五、掌握台灣消費時潮,抓準時機全力出擊:
胖達人吸納馬克先生麵包、吳寶春師傅、Paul麵包長處,包含養生的養生枸杞及高纖荔枝、台式口味的紫米桂圓及稻香黑米、歐式的法式修酪及法式歐雷桔等七十餘種口味,一次滿足饕客的多種喜好。
胖達人限量限時的生產模式(每一小時的出爐時間最多只生產五種口味,且一天一種口味只生產一次),更讓消費者期待感直線上升,它刻意少量不出足的策略,完全看準台灣人消費時潮──「愛排隊」心理,一出擊就大獲成功。胖達人有如製造業般經營,抓行銷、抓客戶心理,嚴格對自己負責,加上井然有序的生產計畫,精準出擊的成功節奏,中小企業不該學習嗎?
《一千年的志氣》這本書,提及的日本百年老店給人一種「靜態」印象,但實際上卻是富彈性與應變力的「動態」組織,它們正面看待危機中的轉機,成功地在時代變遷中找到企業另一項產品,「窮則變、變則通」,貫穿百年來這些企業「敗部復活」的毅力堅持:
一、田中貴金屬(一八八五年成立,至今已一二七年)早期是當鋪,原先僅止於將流當金飾品鑄成金塊販售,後來利用黃金可打到極薄、拉到極長的特性,加工成極細金線,提供給半導體或汽車零件鍍金,現已成為全球極細金線最大供應商。
二、小坂製鍊(一八八四年成立,至今已一二八年)原先是專門煉銅的工廠,當時擁有的小坂銅山為日本第一大銅山,但一九九○年受低價銅礦進口及「廣場協議」導致日圓急升的衝擊被迫歇業,然而小坂製鍊的冶煉核心技術卻讓它起死回生,它將廢棄手機、電器等廢棄物提煉出金、銀、銅,如今成為日本第一大廢棄物處理的資源回收公司。
三、Higeta醬油(一六一六年成立,至今已三九六年)是日本歷史最久的醬油製造商,醬油是利用微生物發酵釀製而成的,它以舊生物科技的釀造技術為靈感,跨足至新生物科技領域進而研發出讓羊毛自動脫落的藥劑,將老店蛻變出全新風貌。
這些日本老店多半一邊重視本身核心競爭力,一邊配合時代改革,它們擁有五大共同點:
一、企業是家族經營,卻不堅持血緣。
二、對於時代變化能彈性對應。
三、雖推出因應時代產品,仍堅守家業。
四、認清自己本分所在。
五、老店企業忠實貫徹哲學家的「平民正義」。
在台灣,能靠技術存活的老店相當稀少,這證明它們配合時代改革能力不夠,「逐漸凋零」是唯一答案。我從不信「微笑曲線」,提出者過去的成就,台灣已給該有的報酬,它不該再成為台灣未來企業要征戰榮耀的張揚,提出者過去建立的企業群能量,已在快速下滑,過去了,無論人或企業過去了就該被丟棄,台灣昂揚才能出,請問誰還記得全球一度輝煌的「王安電腦」、「康柏電腦」?
台灣國力、面積、人口都不夠,美日能適用的,不一定適用於台灣,在台灣看企業,做投資,絕不能期待企業長青,唯有跨海征戰全球綿延崛起的新中小企業群,才是台灣最重要的命脈與活水,投資重點也只有在此。
我最討厭於順境中將企業經營出的獲利數字,去分析它,這是半吊子的投資思惟,我認為企業經營者遭逢逆境所激發的思考,那才珍貴,因為它才能凸顯企業真正價值,也更能決定企業的存續時間及資本市場價值常保巔峰的評價思考,台積電、鴻海、宏達電、宏碁、廣達都須在這樣的檢驗路上。
雖然上半年全球景氣不佳,但台灣仍有約六七○家(占比四六%)第二季獲利較第一季成長,五○六家公司上半年獲利較去年成長,其中股本在十億元以下有一四五家,股本十至三十億元有二三一家,占比為二九%及四六%,這些台灣中小企業經營者在逆境中創造的優質營運內容,才是讀者該看的,作為贏家,本就不能埋怨環境的惡劣,所以我深信「機會不該均等,精英就是要全拿」。
▲當台灣大企業走到「微笑曲線」瓶頸,是否應重振中小企業精神,從而開創新局面。
(攝影/吳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