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主要希望刺激經濟成長,但看看日本,就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QE和超低利率,搞不好是遏止經濟成長的毒藥。
全球市場會對QE政策有正面反應,主要是政府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美國面對次貨危機所引爆的龐大債務時,政府只是把問題往後拖,並沒有採取任何實際措施。
美國國債約占GDP的一○○%,一定要靠刪減支出和提高稅收來解決。當預算赤字減少一%,GDP就算沒有等幅降低,至少也相距不遠。沒有哪位現任總統會讓國家經濟萎縮,衝擊自己的連任之路。
同樣地,歐洲狀況類似,財政窘迫的國家,必須面對持續性,甚至是更為嚴苛的財政緊縮政策;再加上喪失大量的主權,未來的財政政策,包括稅制和政府支出計畫,都將受到歐盟的嚴格規範。此外,一旦債務重新議定開始執行,德國的生活水準也面臨下滑的可能,和美國如出一轍。
量化寬鬆是一劑猛藥,好入口但後遺症不少。首先,它會讓決策者自滿,以為只要央行不斷努力印鈔票,他們便擁有無限制的子彈。若決策者認為央行將持續向全球挹注更大的流動性,他們便不需要採取痛苦且必要的改革方案,而決策者通常是民選的政府首長。
其次,該政策等於是懲罰儲蓄者,不論是個人或退休基金這類機構;這些儲蓄者十分仰賴現行的市場利率所創造的收入,維繫日常的生活所需。利率降低等於擠壓消費能力,進而拉低整體的經濟成長、減少稅收、降低企業投資,最後就是削減就業機會。
量化寬鬆政策主要希望刺激經濟成長,但看看過去二十年的日本,就可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QE和超低利率搞不好是遏止經濟成長的毒藥。進一步觀察近來全球企業大幅降低債務水準就知,低利率的主要受惠者其實是政府,而不是一般人的你我他。
超低利率讓投機者和套利者有機可趁,從低利貨幣借出大筆資金,轉換為高息貨幣;中國是這類套利交易的犧牲者之一,被迫試圖以經濟成長為代價,控制信用成長。
在某些時點,這類投機操作的資金流入所造成的通膨影響,將迫使貨幣貶值,並造成兩大主要後果。一是許多企業和避險基金進行套利交易,導致巨額的外匯轉換虧損。二是亞洲其他國家的貨幣,包括新台幣,或許也被迫跟進貶值。
通膨也是令人擔心的問題,但美國、歐洲沒有這個困擾。經濟較強勁的國家如中國,才須擔心通膨,但台灣也得留神。這就是為什麼QE帶動了美國和歐洲市場,但台灣和中國市場卻反應淡定的原因。量化寬鬆政策走到這個地步,或許是該向QE說不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