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圈長期讓收視率牽著鼻子走,結果就是媒體萎縮,社會跟著扭曲變形。光追求業績,那誰來創造奇蹟?
這是個好問題。建議任何工作都該先做,因為看似無聊的工作經歷,日後往往都能派上用場,值得多方嘗試。
多嘗試可不是隨意看看,像公司有新人早上來報到,中午出去吃頓午飯就消失,願意發個簡訊說聲謝謝再連絡已經算不錯的。加入一家公司就至少該積極努力地待上半年,才能有所體會,若真不合意,過半年再換。
我們永遠不知道哪扇門會開,更不知道門後面有什麼,透過多方嘗試更能了解自己的價值。像有些人保守,適合當上班族;有些人積極,適合創業。有些人想創造業績,有些人則致力追求奇蹟。
但親子間往往會因目標不同產生衝突。像訪問「超級模王大道」八強,大飛說如果得到冠軍,最不感謝的就是爸爸,爸爸為了反對他從事表演已經長達一年不跟他說話,苦了居中傳話的媽媽。
我可以理解大飛爸爸的心情,大家都年輕過,都受過苦,因此不願眼睜睜看孩子做不通的事,走太磨難的路,寧可他們安穩作業績就好。但有時候,孩子想追求的就是奇蹟。
像林俊逸十二歲就在「五燈獎」五度五關還發片,只是唱片市場不景氣,沒成功。這二十年來他從來沒放棄,在街上唱、當合音,偶然開始模仿費玉清讓他爆紅,但方向沒變,還是想唱歌、想創造更多奇蹟。
在台灣這樣小小的市場裡要創造奇蹟不容易,尤其電視圈長期讓收視率調查以及媒體購買牽著鼻子走,光追求業績。業績告訴他們男人看政論、女人看八卦,於是這兩種節目越來越多,甚至出現長達四小時的政論時段,結果就是媒體萎縮,政治越來越八卦,社會跟著扭曲變形。
越小市場就更該靈活多元找出活路,偏偏NCC不准節目冠名,企業無法贊助理念相近的節目,另類節目沒有生存空間。當大家都追求業績,那誰來創造奇蹟?
最近表演空間「地下社會」不堪政府屢次臨檢決定停業,歌手們現身力挺,因他們都在這裡從另類變主流。就像音樂人說的「沒有地下文化、就沒有地上文化」,如果現在不鼓勵年輕人創作,未來華語音樂就會失去奇蹟。
問大飛爸爸到底大飛模仿的DNA來自何方,看來嚴肅又擔任教職的飛爸說,其實他也會模仿,還現場來了段林洋港。看完忍不住拍了他爸爸一肩膀,父子幹嘛不講話,根本就一個樣!
(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